台岛资讯

台中盆地

时间:2005-11-16 16:00   来源:

  台中盆地位于台湾岛西岸的中部,大安溪与浊水溪间,它的北界从大安溪开始,往南直至浊水溪岸。东面在地质上是一个断层,大致以丰原、雾峰、草屯一线为界,西面纵列着大肚台地和八卦台地。整个盆地呈一狭长的形状。南北长约50公里;北宽南狭,北部宽约10公里,海拔约200米;中部台中附近,宽约14公里,海拔约50-60米;南部浊水溪北岸的名间附近,宽仅800米左右,海拔约160米。面积约370平方公里,是台湾最大的盆地。在祖国大陆,这样的盆地难以胜数,但在台湾岛确是一个可观的“宝盆”了。
  
  台中盆地是以丰原至南投的断层地沟为基础,加以大肚溪对这一带的台地进行侵蚀、扩大发展而形成。台中盆地并不是一个完整的盆地。它的西南边缘仅有一道低平如堤的高地作为界限,景象空旷,远不如台北盆地被群山环抱得紧密。   

  台中盆地西缘为大肚山台地和八卦山台地,东线为丰原丘陵盆地东侧北、中、南部各有一条由西向东横跨雪山山脉和中央山脉至东海岸的省级公路;盆地西侧通向西海岸的道路较多,以乌日至追分间的缺口为其主要通道,出入彰化平原。盆地内70%以上为水稻田。河流和水渠两岸多土、石堤。台中市位于盆地中央偏北。
  
  从地理形态上看,台中盆地之所以成为盆地,是大肚山台地和八卦山台地的功劳。如果台中盆地的西面没有这两条低矮的台地屏障,便与彰化平原一脉相连。  
  台中盆地是台湾岛上一个独特的地理单元。据地质学家研究,大肚山台地和八卦山台地,在地质构造上和地形上非常相似,只是在走向上略有不同。大肚山台地基本上沿东北一西南方向延伸,八卦山台地的走向则为北北东--南南西。这两个台地原来连为一体,后被大肚溪切穿,成为进出台中盆地的门户,这对台地的开发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台中盆地本身是一个下凹的地块,后经大小溪流携带的泥沙淤积而形成平原。北部主要是由大甲溪冲积而成,其地势从东北向西南倾斜,海拔高度由100米降为50米;南部主要由乌溪的大小支流冲积而成,其宽度向南逐渐缩小。整个盆地由四个冲击扇组成:最北面的为丰原冲击扇,在台中市与雾峰之间是太平冲击扇,从雾峰到草屯是乌溪冲击扇,草屯以南主要是猫罗冲击扇,与北面的冲击扇联成一片。盆地的最低点不在盆地的中心,而在盆地西面的乌日附近。盆地中除北部少数溪流注入大甲溪外,大部分溪流皆汇入大肚溪,冲出盆地泻入大海。大肚溪的上游是乌溪主要支流为猫罗溪、筏子溪、汉溪等,它犹如一把扇柄,众多支流好像扇面展布在盆地中。此外,还有大里溪、头汴坑溪等流火盆地台中盆地土壤肥沃,灌溉便利,一向是台湾重要的农业区。
 
  进入台中盆地,徐徐的微风伴着和谐的阳光,令人感到格外舒适。 

  从台中市的气象记录可知,这里冬天不冷,夏天不热。l月份平均气温为16摄氏度左右,略高于台北市;在炎热的7、8两个月。平均气温也不过28摄氏度上下,比台北市还低一些,颇有四季如春之感。同时,台湾西部地区虽然是台风袭击十分频繁的地区,而台中盆地却很少受台风的侵袭。这里风速小而稳定,显然是由于纵列在西部的大肚山台地和八卦山台地所起的作用。它们如同一道屏障,阻挡着台风的侵入,成为台湾西部受台风影响最弱的地方。 
 
  台中盆地降雨充沛,年平均降雨量为1780毫米,其中65%集中在5-8月,10月以后雨量锐减,至翌年1月,降雨量只有全年降雨量的6%。 
 
  盆地中纵横的溪流,为农业灌溉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优越的自然条件有利于盆地内多种农作物的种植。夏季,降雨充沛,有利于水稻的种植,冬季虽然干旱,但有良好的灌溉条件,对甘蔗的种植十分有利,这里成为台湾水稻、甘蔗的盛产区。这里出产的蓬莱稻产量高、质量好,在全省享有盛誉。
  
  过去,烟草生产在这里也占有重要地位。盆地中风速小,很适宜烟草生长,50年代初期,种植面积曾占到全省烟草种植面积的40%。50年代到60年代初,台湾经济以米、糖为支柱,烟草的种植面积顿时大减,如今不论其面积和产量,都已远非往昔。水稻、甘蔗的种植面积则直接受价格的影响,每当粮价上涨时,水稻的种植面积便会扩大,相反,粮价下降,糖价上升时,甘蔗的种植面积则相应增加。但是,不管怎样替换,水稻和甘蔗的种植几乎占据了整个台中盆地农作物的主导地位。 
 
  台中市位居台湾西部地区的中间,在沟通南北,贯连东西的交通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人把它喻为“宝岛心脏”。这里不但是纵贯铁路、纵贯公路及高速公路的必经之地,而且从该市往东北经东势镇,向南经雾峰均可通过中部横贯公路到达东海岸的花莲。由市区到西部海岸只有30公里,新建的台中港是它的海上门户。
  
  台中市的建设历史比较短。这里原是一块闭塞荒芜之地,其开发建设既晚于台南,又晚于台北和高雄。据记载,清朝初期,这里还是人烟稀少的地方,直到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总兵兰廷珍看到这里土地肥沃,宜于耕作,才招集福建漳州人前来垦殖。移民日益增加,逐渐在墩边(今台中公园内)出现汉人聚落,随后逐渐发展成大墩村。
  
  由于这一带水源丰富,地表溪流的落差大,所以沿河水车连串,碾米店毗连,逐渐出现了稻谷脱壳加工业,并由此发展成为农产品集散加工中心,这便是台中城镇的雏形。此后,在将近半个多世纪中,经过几度兴衰,到清同治七年(1868)以后,才逐渐形成顶街、中街和下街等市街。同时又在东侧出现了新的居民点,称为东大墩。由于市街的不断发展,新、旧聚落连成一体,统称东大墩,归属彰化县。清同治七年台湾设省治。刘铭传任巡抚时,看中了东大墩这块山环水复之地,又当台湾岛的适中位置,便在此兴建省城。当时工程计划十分雄伟,可是不到两年,由于刘铭传的去职,继任巡抚认为这里远离经济发达的台南和台北,又溪水相隔,交通不便,便将省城改在地理条件更为优越的台北市。从此,修筑了两年的工程便任其荒废,东大墩仍然是一个小市镇。
  
  日本侵略者入侵台湾以后,大墩改称台中。当时居民不足300户。直到1920年,台中才正式设市,经济和文化也随之获得较快的发展,成为台湾中部地区物资集散和经济发展的中心。不过,由于台中市距海岸比较远,又无直接的出海港口,发展速度仍相当缓慢。过了半个世纪以后,到70年代,这里开辟了台中加工出口区,兴建了台中港与市区相连的公路,台中市便迅速繁华起来,人口猛增到60多万,比50年代增加了一倍,超过台南市,一跃成为台湾岛上仅次于台北、高雄的第三大城市。

  今日的台中市已成为台湾中部地区最大的工商业都市。市区内不但有繁华热闹的商业区,还有厂房鳞次栉比的工业区。据统计,全市拥有工厂3000余家,其中机械工厂1000多家,占全省机械工厂的17%左右。此外,制糖、罐头食品工业也很发达。台中市还是台湾岛上著名的文化之城,拥有东海大学、中山医学院等13所大专院校。
 
  台中市的古迹,历史最悠久的坐落在市区西北隅的乐成宫,俗称旱溪妈祖庙,与台南、北港、鹿港、马公、关渡的妈祖庙齐名。建筑历史不长的孔庙,为当地一座富丽堂皇庙宇,规模宏大,每年教师节的祭孔大典就在这里举行。此外,万春宫、宝觉寺、炮台山等也都是游人观光之地,尤其是这座城市的起源之地—大墩村遗址,更令人寻访。 

  大墩在今日的中山公园内。中山公园位于市区的中心,幽静而清静,园中老榕蟠曲,绿树成荫,一泓碧水环绕着楼台亭榭。清澈的湖水中双亭并立,倒映水中。湖边有不高的孤丘,人称炮台山,台中市最早的居民点就分布在这里。此山丘高不过90米,前面是清秀的邱厝溪。这靠山临水的形势,大概就是先民们选择在这里建设居民点的原因吧。如今,站在山丘之上,呈现在眼前的已不是炊烟袅袅的聚落,而是一片花草丛生之地。耸立在山丘之上的北门楼,是人们从城门旧址迁移而来的,改称望月亭,可算是台中市唯一的古城遗址了。人们在这里乘凉散步,常常被唤起一种淡淡的思古之情。
 
                                                                                                                             编辑:秋日
编辑:system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