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甲午战争后,台湾同胞不幸沦为朝廷战败的牺牲品。日人以征服者的姿态君临台湾,视台湾同胞为奴隶牛马,巧夺豪取,榨取台民血汗。日本的奴化政策自始至终永不罢休,欺诱诈骗,无所不用其极。在音乐方面,日人软硬兼施,积极推展日本音乐教育,移入东洋歌曲。
皇民化运动
1936年,小林跻造就任台湾总督之后,深知以压力横加强制并非良策,徒使台胞增加忿怨和敌对,于是推行所谓“皇民化运动”,企图消蚀台胞的民族意识和汉族的传统文化,并达成其侵略的政治野心。他们把台湾歌谣尽量翻成日语,也另写日语歌词套唱台湾歌谣,致使当时的歌曲模仿日本歌调,不伦不类。
在日人奸滑的大力输入音乐毒素之下,虽然台湾民俗歌谣仍能庄敬自强,保卫住中华传统音乐的曲调精神,但确实也使台湾正格音乐的发展遭受到极大的冲击,尤其通俗歌谣方面最是伤痕累累。
日据时代的哭伤调
日本据台五十年,在其欺压奴化的统治下,严重伤害了台湾同胞的民族感情,使人们在心理上蒙覆了一层紧张、恐惧阴影,塑造出台胞被统治、被压迫的心态与悲观性格,令人扼腕!这些创作于日据时代的歌谣,几乎都是苦闷、哀叹、悲戚、无望的哭伤调。
高压政策下的诉情歌
分析一下光复前遗留下来的创作通俗歌谣,我们可以了解当时的歌谣风格之梗概。除了极少数如“农村曲”是描写农村生活外,绝大多数的曲子都因为畏惧于日人的高压政策,不敢反应社会现象,不敢倾诉内心的愤怒,也因慑于触及敏感问题,千篇一律写的是风花雪月的诉情歌。
灰色歌曲
除“四季谣”、“满面春风”等之外,百分之八十以上均属于哀伤、怨叹、消极的灰色歌曲。如:
《雨夜花》描述一位不幸女子的凄凉遭遇,彷如雨夜里被摧残的花朵。
《月夜愁》写的是被情郎抛弃的女孩,在月夜里伤心落泪的情节。
《河边春梦》是叙说失恋女子泪濡襟的故事。
《双雁影》、《阮不知啦》、《港边惜别》等亦均系悲戚悱恻,毫无希望的恋情。
当然,光复前流传至今的哀悼,其音乐价值是肯定的,其反应时代意义也是可贵的。然而,其象征台湾同胞在日据时代苦无诉处,怒而不敢言,内心充塞苦闷和不满,也是事实。
编辑: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