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回绝蒋军赴朝作战
时间:2003-01-27 11:36 来源:
1950年6月25日,毛泽东收到了“朝鲜内战”爆发的电文。同一天,正在吃早饭的蒋介石也得到了南北韩之间战争的零星情况,蒋介石激动得饭都吃不下。令蒋介石望眼欲穿的第三次世界大战,似乎终露端倪。
果不出所料,朝鲜战争的爆发,使蒋介石在台湾站稳了脚跟。美国在出兵朝鲜的同时,命令第7舰队进驻台湾。这使蒋介石大大松了一口气。
6月25日,蒋介石收到了李承晚的告急求援急电。他当即向李承晚发电声援,并予以鼓励,表示将采取有效步骤对韩国进行援助。台湾岛顿时处于弓上弦、刀出鞘的临战状态。
麦克阿瑟给蒋介石发了电报,询问蒋介石在确保台湾安全的前提下能否派一个军驰援韩国,蒋介石立即召开了高级会议。会上,针对要否出兵朝鲜展开了激烈的争辩。最后,蒋介石决定派3个师的兵力支援南韩,电复麦克阿瑟,同时又电告美国总统杜鲁门,正式向美国提出参战的请求。蒋介石的“请缨”梦幻出兵朝鲜,明眼人一看就知,蒋介石想挑起中美全面大战,继而从朝鲜“光复大陆”。蒋介石为了通过朝鲜战争来反攻大陆,将自己最后的王牌——第52军都愿意拿出来。
杜鲁门主张蒋介石出兵,因为美国在亚洲可以动用的地面部队很少,能否取胜很难预料,而蒋介石的军队可以在很短时间内机动至朝鲜,争取时间。国务卿艾奇逊为首的反对派坚决反对。他们从政治上考虑,认为:一旦蒋介石出兵,那么,大陆共产党的军队肯定要干预,或支援北朝鲜,或出兵攻打台湾,或两面都来。这样的话,势必走向一条与中共直接对抗的道路。这与美国在亚洲的战略是格格不入的。三军参谋长则从军事的角度分析认为:从日本派船赴台湾运兵入南朝鲜,不如直接运送驻日美军赴韩更为方便,台湾“国军”虽号称装备精良,但缺乏大炮。国民党的战斗力是很值得怀疑的,同中共军队的多年较量中已不难看出,如果在朝鲜战场上使用蒋介石的军队恐怕也和李承晚的军队一样不堪一击。另外,对于国民党内部的共产党活动,美国的一些军界、政界人士也是心有余悸,害怕一旦在战场上同共产党的军队接触,就会发生倒戈的可能。
杜鲁门听后也是再三考虑,由于大多数人对蒋介石出兵朝鲜持反对意见,加之英国已经承认了新中国,不愿意同国民党军队在战场上为伍。因此,他也转而支持艾奇逊的意见,放弃了原有的主张,并立即授权参谋长联席会议拟订一份给麦克阿瑟的命令,命令中允许他动用远东所有他掌握的陆军,但对蒋介石的军队予以谢绝。
就在麦克阿瑟在朝鲜战场上不可一世的时候,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成功地组织了第一次战役,给他以重创。紧接着,又来了第二次战役,迅速完成了对美军第8集团军的合围。此时的麦克阿瑟又想到了蒋介石,在还没有得到华盛顿的回电的情况下,请求蒋介石速派第52军到朝鲜战场。
接到麦克阿瑟的急电和蒋介石的请示后,杜鲁门政府急忙召集了国务院和五角大楼的联合会议。这一次,大部分人认为,朝鲜战场的局势即使再严重十分,也不能动用蒋介石的军队。引蒋入朝,无论是从军事战略还是从政治、外交的角度来看,都是让人无法接受的、不明智的举动。因为蒋介石的区区3万军队无力扭转朝鲜战局,充其量只能是摆摆样子,非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使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化。
于是,蒋介石的第二次参战请求又一次被杜鲁门政府回绝了。
1952年,马克·克拉克继李奇微任美军远东总司令兼“联合国军”总司令。5月27日,他认为“后继兵员不足”的情况下,向参谋长联席会议提出了请求蒋介石派兵支援的问题。蒋介石接到克拉克将军的建议后,觉得出兵之事又有了新转机。出于礼貌,蒋介石委托台湾驻美国“大使”顾维钧转告杜鲁门,台湾军队有意同“联合国军”一同作战。
美国高级决策层对克拉克的建议和蒋介石的请求,进行了长达28天的“研究”。国防部又一次坚决反对引蒋入朝的作法。被专门从台湾召回向杜鲁门“表达看法”的美军驻台湾军事顾问团团长蔡斯认为,国民党军队中大部分军官素质低下、部队训练差,到了朝鲜肯定会全军覆没。减轻美军的负担可以通过增强南朝鲜军队的办法来进行,而不必用蒋介石出兵。“如果国民党的军队在朝鲜参战,那也只能是白白送进中共军队口里的肉。用一句中国谚语来讲,那就是‘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头’。”艾奇逊也认为,使用蒋介石的军队还不如责令李承晚就地征兵。3个师改变不了朝鲜战局,多了则又给台湾的防务带来空虚,这才是最危险的。
蒋介石对于这次拒绝是有心理准备了,因为他已有前两次遭冷遇的教训。从此,蒋介石再也没有这种想法了。
(摘自《美军内幕》,新华出版社出版,薛黎光主编)
编辑: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