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岛资讯

孟良崮战役中的台湾省籍同胞邓阿锦

时间:2009-03-16 14:41   来源:《为新中国诞生而奋斗的台湾同胞》

 

  邓阿锦同志于l930年出生在台湾省新竹县的农村,上有父母、姐姐,下有两个弟弟,全家以种田为生。l945年8月15日国民党从日本人手中接管了台湾之后,为了聚集更多的兵力打内战,就在台湾疯狂地抓兵,规定每家如有两个壮丁,必有一人去当兵。邓阿锦认为自己是家中的长子,两个弟弟年幼,这丁差应由自己去承担。于是在1945年12月21日这个极其寒冷的冬日里,他告别爱他的父母、姐姐,拜托大弟弟辛苦照料一家老小,挥泪踏上了离乡之路。邓阿锦说万万没想到的是一年之后的同月同日这一天,他不仅离开了,家人,而且也离开了生他养他的故乡——台湾岛。在茫茫的大海中,在拥挤的船舱内整整漂泊了二三天。到哪里?不知道,看着日出的方向似乎是在一直向北行驶。同船的阿兵哥们都在回首南望,其实早已望不见家乡的影子了,大家哭出了声。天黑了,船才靠岸,大家都下了船,却不知这是什么地方,只是感到非常的寒冷。后来听说这是大陆的北方,从此又开始了操练。和邓阿锦同来的阿兵哥们都是十七八岁的青年,有的还不到l5岁,在家时从来没出过远门,也没离开过亲人。但其中也有胆子大的,悄悄跑出去向当地人买套便装逃走的,可是由于语言不通、不识路,加之士兵的头发都被剃成光光的,就是戴上帽子让宪兵抓到了一看就知道是逃兵。因此能逃走的人是极少的,大都被抓了回来。这些被抓回来的士兵可真惨啦!每次都让大家站成一排,眼睁睁地看着他们受鞭刑,有的被活活打死,有的几天几夜只能趴在床上不能动,臀部的肉都烂了直流黄水。几个年纪小的就更害怕了,经常躲在被窝里偷偷地哭泣。后来没过多久就让上前线了,但没等邓阿锦打一枪就被解放了。邓阿锦记得那一天是l946年7月15日,接收他们的解放军是那么的和气,从不打骂人,还给每人发了一套棉衣,这种厚厚的衣服邓阿锦从来没有穿过,感觉真暖和。有一天,来了一位中年军人,大概是首长吧,给大家讲了许多话,可邓阿锦一句也没听懂。那位首长看见大家发愣,才知大家听不懂他讲的北方话,不一会儿他找来了另一位中年人,他用家乡话说了一遍刚才首长讲过的话。从此邓阿锦才逐渐了解到解放军是贫苦人民的队伍,打国民党军队是为了解放全中国,让所有贫苦人都能过上好日子,能吃饱饭。于是邓阿锦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虽然经常想念父母和姐姐、弟弟们,但又一想只要快快把国民党军队打败了,就能回家了,便慢慢地安下心来。在解放军这个大家庭里,首长和老兵都非常关心大家,知道他们是台湾人,还不习惯吃面食,因此常把仅有的大米留给他们改善伙食。这时邓阿锦心里感到很亲切、很温暖,慢慢地也敢和他们说心里话了。邓阿锦平时处处向老同志学习北方话,学习打枪、打炮。不久邓阿锦就被编入我华东野战军山炮营,成为一名出色的山炮手。

  1947年2月,以陈毅同志为书记的华东野战军,在以华野前委统率和指挥下,在鲁南、莱芜战役中取得了解放战争战略防御阶段的胜利。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不甘失败,准备对山东解放区采取全面进攻的战略攻势。在这种情况下,陈毅同志根据毛泽东同志与中共中央的有关指示,决定:从防御到进攻,第一次从正面摆开阵势,欲同强敌展开大规模较量,打一场有气势的大仗。陈毅、粟裕同志研究了敌情,利用鲁中解放区的腹地——孟良崮地区作战。这一带多为岩石山地,缺少水草,工事构筑困难,但地形复杂,山岭起伏,道路狭小,而不利于用美式机械化装备的并号称国民党王牌第七十四师的行动。5月11日在出征的动员大会上,陈毅等前委首长在会上讲道,这将是场硬仗、恶仗,大家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邓阿锦和全体指战员立下了“消灭七十四师立大功,红旗插上最高峰”、“攻上孟良崮,活捉张灵甫”的誓言。在陡峭的山路上,山炮无法拖上山,邓阿锦就和他的战友们把追击炮的部件拆开,用人挑肩扛往山上阵地运送。邓阿锦生来个头又小又瘦,力气单薄,可他却抢挑最重的炮底盘,足有四五十斤重的铸铁部件扛。战友们劝说他年纪小,力薄,要量力去扛部件,可他不服小不服弱,顽强地一次又一次地往上扛。山路难行经常跌倒而砸破手脚,他擦擦血迹又爬起来赶上前进的队伍。就这样他和战友们把全部武器弹药、装备扛到山上的阵地。5月18 日晚,一切准备就绪,战斗打响了,整个阵地浓烟滚滚,乱石飞舞。敌军疯狂的进攻却被我人民解放军一次次打退,敌军尸体遍布我军阵地前沿。但同时因阵地多为岩石,时间紧,所挖的掩体又小又浅,因此我军的伤亡也很惨重。邓阿锦和战友们全然不顾,正如陈毅同志战后所作《孟良崮战役》一诗,十分形象地描述了华野指战员们血战孟良崮的伟绩:

  孟良崮上鬼神号,

  七十四师无地逃。

  信号飞飞星乱眼,

  刀丛扑去争山顶。

  喜见贼师精锐尽,

  我军个个是英豪。

  就在这血光四起、无遮无掩、乱石飞舞的阵地上,邓阿锦望着朝夕相处而已牺牲的战友,沉着地一发又一发地把炮弹打到敌军的阵地上。然而就在这时,一块被炸飞的大石块从他的背后砸下,顿时他失去了知觉,待他醒来时已是在后方医院。由于颈椎骨折,只好用钢钉加以固定,邓阿锦忍着剧疼又顽强地站起来,但是他的头部和颈部却永远僵直在一起。他没等伤势痊愈就要求回到部队。出院时被评为二等乙级残废军人。孟良崮战役经过三天三夜的激烈战斗,终于在5月16日晚,我华东野战军全部、干净地消灭了国民党王牌军第七十四师,击毙、俘获32,000余人。邓阿锦同志在战斗中荣立一等功。

  1949年4月邓阿锦又带着伤残的身体参加渡江战役。战斗是在夜幕中开始的,大家乘船在炮火的掩护下冲向长江南岸,在快到江边时风浪太大,船靠不了岸,他和战友们冒着敌军的猛烈炮火和密集的枪弹跃进冰冷刺骨、齐胸深的江水中,边射击边往岸上冲,接着又参加了大大小小的无数次战斗,直到全国大陆彻底解放。渡江战役胜利后,邓阿锦光荣地被评为二等功臣。

  为了解放台湾岛,邓阿锦被调入“台训团”。在“台训团”里,他努力克服文化水平低的困难,虚心向战友们学文化、学日语、学政治,还积极参加各种劳动,年终总结时又被评为“学习和劳动的模范”。他的英雄事迹被登在战地小报上,被编进快板词里,广为人知,可是邓阿锦在别人夸奖时总是摆摆手说,比起牺牲的战友我是幸存者,我要多努力学习,要替他们多为祖国做贡献。

  1954年邓阿锦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转业到内蒙古,支援祖国边疆社会主义建设。在此之后,虽然调整了许多工作岗位,但他依然保持了那种革命的朴实精神,做到哪里需要哪里去,哪里艰苦哪里安家,直到退休。转业到地方工作的30多年来,又被评为一等劳动模范,并且年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他不仅为新中国的解放受伤致残,贡献出了青春,也为新中国、为内蒙古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了一生年华。

编辑:贺晨曦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