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岛资讯

杨逵——压不扁的台湾玫瑰

时间:2002-12-30 13:36   来源:

 (杨逵先生)
编者按:杨逵,原名杨贵,1905年生于台南县新化镇,因身材瘦弱多病,经常被同学取笑为“阿片仙”,19岁赴日求学,半工半读。1927年(22岁)响应台湾农民组合的召唤,束装返台从事抗日农民运动、文化运动,先后10次被日警逮捕下狱。出狱后,经营“首阳农场”,以卖花为生,并从事写作。早期代表作有《送报夫》,被誉为写出日据时期台湾社会真相并具有文学品质的第一篇小说,对台湾新文学运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抗日战争胜利后,杨逵先生先后创办《一阳周报》,主编《力行报》副刊及《台湾文学》丛刊等。1949年被台湾当局逮捕,囚于绿岛十年后放出。晚年生活穷困,仍以种花度日。杨逵主要作品有小说集《鹅妈妈出嫁》,散文集《羊头集》等。 “杨逵”笔名取自《水浒传》里好打不平的“黑旋风” 李逵。据说,这是赖和的建议。总的来说,他的一生崎岖坎坷,正是一部台湾人民历史的写照。 
    
  一九四七年二二八事件之后,台湾岛内人民省籍情结对峙凝重。杨逵一九四九年签署《和平宣言》,吁请国民政府释放政治犯,以弥缝台湾人和外省人的裂痕,因而被捕并被判十二年徒刑,移送绿岛监禁。一九六二年他发表《春光关不住》,叙述一位男孩发现一朵野玫瑰在水泥岩块的夹缝中生存成长。这种旺盛生命力给在恶劣环境中奋斗求生的男孩和姐姐带来启发与鼓舞。一九七五年该文被选入国民中学国文教材,改题为《压不扁的玫瑰》,用以鼓励国民面对各项日益严峻的内外挑战的士气。杨逵的一生与奋斗,正是压不扁玫瑰的具体写照,也如那关不住的春光,无时无刻不为大地的苏醒、繁荣而迸发生命的光彩。
  杨逵本名杨贵,一九○五年十月十八日生于台南新化,一九八五年三月十二日卒于台中,享年八十。日据时期毕业于台南二中(今之台南一中)。少年时代的杨逵熟读西方的文学名著和中国白话小说,启迪其日后人道主义的精神与关怀。其后更因亲眼目睹口焦吧年事件,日军大肆镇压台胞武装抗日的情景,使他的民族意识愈加明确强韧。
  一九二四年杨逵前往日本大学文学艺能科夜间部,开始半工半读的生活。一九二七年因参加朝鲜人的抗日演讲会第一次被捕。旋即响应台湾农民组合的召唤,束装返台投入台湾本岛的各种农民运动和文化运动,前后共十次遭日警逮捕。一九三七年二度离日返台后,穷病交集喀血数月。幸赖日籍友人入田春彦的资助,租得两百坪土地,开辟“首阳农园”,开始过着贫苦的耕读写作生活。
  杨逵在此前以日文写作,发表了许多重要作品,如《无医村》、《泥娃娃》、《鹅妈妈出嫁》等。其代表作《送报夫》,一九三二年发表于《台湾民报》,这篇小说融合了他在日本当送报夫的生活经验,以及反殖民、反封建的社会主义思想。整篇小说,不仅表现出资本家对农户的压榨与剥削、农民的痛苦与窘困,而且积极地富有建设性地提出自救的方法。一九三四年《送报夫》入选东京《文学评论》征文第二奖(第一奖从缺),中译文广为流传于大陆、南洋等地,是第一个享誉国际文坛的台籍作家。
  日本投降后,杨逵将“首阳农园”改称“一阳农园”,象征一元复始的春阳,再度升上地平线,迎向战后亟需重建的台湾。二二八事件发生时,杨逵因鼓励农村青年组队参加“二七部队“,于四月被捕,经司法审讯后于八月获释。四个月的牢狱生活,并没有浇息杨逵献身社会、追求和平的热望。一九四八年创办《台湾文学丛刊》,将鲁迅、巴金、沈从文的作品译成日文介绍给台湾人,期待事件过后台籍与大陆籍的知识分子能捐弃成见,携手为未来共同努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杨逵签署了《和平宣言》,于是从一九五○年到一九六一年就在绿岛监狱度过。然而,杨逵并未因此怀忧丧志、一蹶不振,仍表现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并学习中文。因此,有了《春天就要到了》《春光关不住》等中文创作。出狱后的杨逵文学作品少了,他曾透露:“心里的话不能讲,歌功颂德的谎言我不愿说,因此常常不知如何下笔,我现在觉得笔比锄头还重,快拿不动了。”而杨逵也自嘲说他是“用锄头在大地写诗”。不论是拿笔写作或拿锄头耕耘,杨逵都以身体力行的方式,体现出那压不扁玫瑰的真正精神。(来源:台湾政治网)
编辑:system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