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基隆港市街
在1875年(光绪元年)时,清政府将台北分府通判于鸡笼.以为稽查管束,掌理煤务,取“基地昌隆”之意而改名“基隆”。
基隆在清朝雍正年间就有汉人移居内港,在蚵壳港、石硬港及田寮港所冲激出的沙洲上过着“耕渔并耦,鸡狗相闻”的生活。道光年后,欧美势力东移,基隆因丰富的煤矿资源及优越的港口条件而成为中外通商史上的重要港口,清朝政府开始认识基隆的重要性,除了将行政层级提升为基隆厅之外,并进行实质上的建设。
(近代的基隆港)
公元1885年(光绪11年)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上任后,首先遴派台湾首富林维源为基隆筑港事宜的总办,延聘外国工程师多人进行港湾测量及设计,计划包含浚深内港深度、填埋新生地、建设运河及仓库等港埠设施。
另外,基于全台的商务、海防及运输的需求,建设基隆至台北间的铁道,其中狮球岭隧道更成为中国铁道史上的第一条隧道,而基隆至台北的铁道于公元1891年(光绪17年)完工。
第三项建设则为八斗子的西式官营煤厂,也是中国的第一座西式煤厂。而由于基隆自古就是台湾东北角一个易受盗匪及外国势力介入的港口,在基隆地位日渐提升之时,清廷自然加重了港口的军事防卫,增建炮台、水雷局及增加驻兵等等。
可惜的是,这一连串的建设计画在刘铭传去职之后,清政府腐败透顶,无人继承而荒废,基隆港并未在这一阶段的建设中全面近代化,市街仍维持传统聚落的型式,人烟稠密而街道狭隘,加上终年风雨的气候及市街的地势低漥,被形容为“瘴毒横生”的地方。
不久,1894年7月,日本趁朝鲜东学党之乱,进攻驻朝清军,11月占据了辽东半岛,随即在海上击毁了北洋舰队,1895年3月侵占澎湖,清政府战败,主和派得势,于4月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割止台湾给日本,还向日本赔款2亿两白银。而清政府实权派李鸿章竟然声称,台湾是“恶疫流行,盗匪猖撅,所谓蛮烟瘴雾之地,送给伊藤博文也无谓”。
6月2日,在台湾基隆港外日本的一艘军舰上,清政府代表李经方与日本政府代表桦山资纪办理了交接手续。
日军旋即进攻台湾。5月30日,日军就在基隆港东面登陆,6月4日进攻基隆,迫近台北。6月17日,日本在台北成立台湾总督府,日军首领桦山资纪为台湾总督。
日本于是占领了海外的第一个殖民地。为了运送大量的人力及物资至此,日本殖民者瞄准了具有天然港口条件且区位最靠近日本的基隆港,作为全台门户港湾,从此基隆港市进入了被动的近代化历程。
(日据时期的火车站)
日本殖民者相当看重基隆筑港这项大工程,目的不仅是方便台湾与日本间的联络,更是日本展现其殖民能力的一个舞台,因此对于基隆筑港所投入的时间、人力、经费为全台港口中最高,基隆港在日本统治时期成为台湾航运之首要港。
1896年,日本占领台湾的第二年,即成立了“基隆筑港调查委员会”,并且,日本殖民者决定虽然将基隆港作为纯商港使用,但是一旦面临军事需求时,商港将供作军港使用。
筑港工程由1900年起至1945年日本战败为止共46年之久,分为四期逐步推行(或说五期)。第一期筑港工程因预算关系成果有限,内港在浚深工程之后可提供2艘3,000吨级的汽船进入装卸货,而浚深内港所产生的土砂则作为填埋新生地的用材,一共填埋出包含东岸小基隆等47,500 坪的新地。整体而言,基隆港的港湾潜力在这一阶段尚未完全发挥。
1906年实施第二期筑港工程,基隆港正式进入最大规模的内港整顿期,完成后基隆港以仙洞鼻防波堤为界区隔出内外港,内港海岸码头全数建设完毕,笔直的海岸码头及先进的运输及仓储设备,加上流经市区的三条河川整顿成可供运载货物的运河,基隆港的贸易额取代淡水一跃成为全台第一。
因货物运送量不断攀升,1929年进入第三期筑港工程,筑港范围由内港延伸至外港,并调整内港作为纯商港使用,而在社寮岛(现和平岛)及八尺门间建设基隆渔港。
1935年进入第四期筑港工程,此时在日本侵略亚洲的南进政策及太平洋战争的影响之下,兴建了外港设施,以增加侵略战争期间基隆港的运输力。46年的筑港过程虽然使得基隆作了战争的见证,却也让基隆港由一个渔村型态的港湾推向近代化港口。
在战争期间,基隆港变成日本军需用品的补给港,所以遭盟军飞机大量轰炸,市区遭严重破坏,人口大量疏散到外地。
台湾光复后,基隆成为重要港口城市。由于外贸的繁荣和集装箱运输的发展,基隆港收入占全台港口总收入56. 3%,由此可见,基隆港对经济发展的重大贡献。
(今天美丽的港市)
如今基隆市区有美丽的都市风景,穿越大业隧道进入市中心映入眼帘的,是迷人的海岸景观及著名的庙口小吃。我们回顾基隆港背后那一段沧桑曲折的发展历史,不能不说是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