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岛资讯

380年前的渡海之战(三)-金门誓师

时间:2005-11-23 15:22   来源:


  浩瀚的大海,波涛汹涌,中国人开发、建设的台湾,决不允许殖民强盗横行霸道。在日本平户千里滨有一块“儿诞石”,这块卧石之所以起此名,是因为郑成功在此出生。郑成功出生的那一年,正是后来被郑成功赶出台湾的荷兰殖民者占领中国台湾的那一年。

  后来成为民族英雄的郑成功,祖籍福建泉州南安石井,原名郑森,字大木,7岁时回到故国家乡,15岁中秀才,21岁入南京国子监,称“稚儒”。稚儒不稚也不儒,而是一位军事家。

  郑成功从军是因为其父亲,其父郑芝龙曾投靠颜思齐,拉起一支实力强大的海上武装。1625年颜思齐病故后,郑芝龙成为首领。他于1628年接受明王朝招安,驻扎闽台地区。1644年间清军入关,明朝走向终结,反清复明活动在南方许多地区呈星火之势。正在闽台地区活动的郑芝龙,于1645年扶持明代唐王朱聿键为帝,即“隆武皇帝”。隆武帝封郑芝龙为“平国公”,赐郑森姓“朱”名为“成功”,但人们习惯称为他“郑成功”;因为姓皇姓“朱”,所以又称为他为“国姓爷”;外国人则根据闽南话的音译叫他“Koxinga”。流亡广西的另一支南明政权永历皇帝,也对郑成功寄予很大的希望,封他为“延平郡王”。这就是郑成功几个封号的来历,都是明朝末代小朝廷“恩赐”的结果。

  1646年8年月,隆武帝在福建汀州被清军俘虏,3个月后郑芝龙投降清朝。对此,郑成功悲愤异常,跑到南安孔庙中,烧毁身穿的儒衣,祭告孔子要整军经武,反清复明。1647年1月,郑成功在福建厦门烈屿(今小金门岛),誓师起兵,反清复明。自小金门誓师起,郑成功以“忠孝伯招讨大将军罪臣国姓”的名义,开始走上抗清之路,声势很快超过其父。

  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金厦、漳泉地区,成为郑成功的主要基地。郑成功起兵后,治军严谨,军纪严密,沿途寸草不取,妇儒不惊,“远近称为三代之师”,所以军事实力发展很快,全盛时期编有陆军72镇,水师20镇,官兵20万人,各类船只5000余艘。郑成功的实力,已经具备进行一番军事活动的条件。

  1659年,郑成功率军沿海路北伐,占领崇明后沿长江朔江而上,先后攻占瓜洲、镇江等城,总共收复和劝降4府3州24县,直逼江宁(南京)。结果在江宁城一败涂地,在清军的追击下不得不退守福建金厦地区。此时,南方的武装抗清斗争开始进入结束阶段,郑成功也开始另找出路。

  郑成功面临的军事形势十分不利,金门、厦门二岛地方太小,根本无法解决军需问题,而且处于被动挨打之势。为扭转不利局面,郑成功准备收复台湾,利用台湾的有利位置,控制海上贸易通道,发展自己的实力。最主要的问题是,此时郑成功与荷兰人间的海上贸易冲突不断加深,解决与荷兰人的矛盾、收回祖国领土台湾已经上升为主要矛盾,荷兰人占领的台湾成为他下一个打击目标。

  郑军与荷兰人的矛盾由来以久,荷兰人侵占台湾时,颜思齐、郑芝龙的海上武装集团,也在经营闽台、与日本和东南亚商人的海上贸易,而且在台湾也有一定的势力范围,因此经常与荷兰人发生冲突。荷兰殖民当局也曾和明朝联合起来,企图消灭郑芝龙集团,岂知郑芝龙不仅没有被消灭,而且发展很快,编有1000多艘各类船只。已经在清军打击下走向衰败的明王朝,不得不招安郑芝龙,授予“海上游击”官职。明王朝覆灭后,1646年郑芝龙被清王朝招安,接着被裹胁北上,与荷兰人的矛盾暂且告一段落,郑军也转由郑成功指挥。

  郑成功在金厦地区坚持斗争中,与荷兰人的贸易冲突越来越激烈。荷兰人禁止郑氏集团成员前往马六甲进行贸易;郑成功也于1656年起严禁一切商船前往台湾大员、巴达维亚等地。在连续不断的贸易冲突中,荷兰人为解除郑成功的威胁,曾于1661年初准备进攻金门,帮助清王朝消灭郑成功部。荷兰人的计划还未来得及实施,郑成功收复祖国领土台湾的决心已下,行动在即,双方大战不可避免。

  考虑到渡海攻台的困难,部将建议郑成功将军暂时不要攻台和即使攻台也不必亲征。经过反复思考,郑成功拒绝部将提出暂且不要收复台湾的建议,也放弃了由部将率军远征台湾的想法,决定挂帅亲征,确保收复台湾计划的成功,一举拿下被荷兰殖民者占领30余年的台湾。

                            (责任编辑:月光)

编辑:system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