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基隆一带原为原住民居地,一六二六年(明天启六年),西班牙人入侵此处,屯兵社寮岛直到一六四二年被荷兰人逼走,始结束其于北台湾十六年的占领。
清代的开发
一七二三年(雍正元年),大批漳州人移居基隆,始见汉人聚落与商店,“崁子头街”(今仁爱区孝一路)是第一条基隆市街,基隆港而后次第开发。
一八五一年,欧洲的轮船,已经来淡水、基隆从事贸易,并接受清廷征税。
一八五八年,英、法对中国发起战争,中国失利,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台湾门户为之开放,基隆正式成为通商口岸,外商陆续进驻。
一八八四年,中法开战,法军猝袭闽海,攻犯台湾,一度侵入基隆,只因驻边严守,战事不利,无功而退。
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台湾巡抚刘铭传为建设台湾,先后加强开发基隆港;一八九一年十月,刘铭传更完成了从台北大稻埕到基隆此“台湾第一段铁路”的工程。
日据时期的建设
台湾于马关条约割让予日本,一八九五年六月,日本军队进占基隆,“始攻”后将之设为台北县支厅。一九零一年,全台划为“二十厅”时,基隆始设厅。
![]() |
“雨港”民俗风情
基隆有“雨港”之称,全年雨日长达二百一十三点六天;位居中央山脉背风面的基隆之所以多雨, 主要是拜东北季风、冷锋、梅雨锋等天气系统之赐,每年十月到次年三月,阴雨连绵,夏季又有骤雨和台湾风,所以有人说:基隆人是不收伞的。
基隆市每年农历七月中旬举行的中元普渡祭典,规模之大,名闻全台,祭坛十分宏伟壮观,入夜时分,放水灯的民俗,更是各地少见。
来源:WWW.T2T-TRAVEL.COM
(责任编辑:陆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