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岛资讯

明代对台湾的经营

时间:2002-06-05 14:33   来源:
  到了明代,大陆人民去台湾的增多了,与台湾同胞的接触频繁了。万历年间曾到过台湾的陈第,在其记述台湾的《东番记》中写道:东番(即台湾)番人“居山后,始通中国,今则日盛,漳、泉之惠民、充龙、烈屿诸澳,往往译其语,与贸易,以玛瑙、磁器、布、盐、铜 环之类,易其鹿脯皮角,间遗之故衣。喜藏之,或见华人一着,旋复脱去,得布亦藏之。”既然去台湾的人多了,往往以所到的某个具体地名,来称呼台湾,因之台湾的名字也多起来。明朝初年,由于册封今日琉球为藩属,特称之为大琉球,故另称台湾为小琉球。从明朝起,台湾不再被称作琉球,除称作小琉球外,又有东番之名,而东番一名见之最多。另外,又有鸡笼、淡水、北港、打狗、台员、大员、大湾等名,这些都是以局部的地名来称呼台湾。至于台湾这个名称,直到明末才出现。据研究,这个名称可能是由台员、大员之名演化而来。明末虽有台湾之名,然未被广泛采用,更未被划一采用,其被划一采用,则是清朝统一台湾以后的事。

  明代初年,由于北方蒙古的威胁,又鉴于元代用兵日本、占城的失败,所以明太祖无意向海外经营,把朝鲜、日本、大琉球、小琉球等均列入不征之地。明太祖不仅无意经营台湾,甚至因为倭寇的关系,连已入版图的澎湖亦予放弃,撤掉澎湖巡检司,将澎湖居民内迁到漳州、泉州。明成祖继位以后,对海外采取积极政策,于是有郑和七下“西洋”的盛事。郑和是否到过台湾,《明史》郑和传没有说明,但明人的著作及清人的台湾地方志,却记载着郑和到过台湾,参加过郑和远航的“太监王三保(即王景弘)”到过台湾,大都说是“因风泊此”。在帆船时代,郑和或王景弘的船只,遇风漂流台湾,是极其可能的事,种种传说必有所据。

  自嘉靖以来,在闽、浙、粤海上,出现一些亦盗亦商的豪强人物,被称之为“海寇”或“海盗”。他们中的某些人,如林道乾、林凤等,以台澎为进退地点,活跃于台湾海峡,对于台澎的开拓,不无促进之功。同时,自戚继光、俞大猷剿除闽、粤倭寇窟穴以后,倭寇依然不死,仍不时出没台澎之间,侵扰大陆沿海。明朝为了扫荡海盗,驱逐倭寇,又开始重视起澎湖来,在澎湖加强设防,并且数度派兵到 达台湾,视台湾为国防前沿。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俞大猷追击海寇林道乾到澎湖,林道乾再逃入台湾。俞大猷因为台湾港道狭窄,不敢进逼,即留兵驻守澎湖,时时在台湾鹿耳门外巡哨。林道乾在台湾流转各地,据说到过北部的鸡笼、西海岸的北港,又到过南部的打鼓及东海岸的苏澳,然后远徒南洋。林道乾远走以后,澎湖的驻兵撤去,复设巡检司,不久又废。万历元年(1573年),海寇林凤继起,拥众万人。第二年,福建总兵胡守仁打败林凤、林凤退到澎湖,再退到台湾魍港(即北港)。总兵胡守仁又统兵紧追,并传谕台湾番人夹攻其船。林凤乃奔往吕宋岛,攻夺马尼剌。万历三年(1575年),林凤为西班牙兵所败,又转到台湾北端的淡水洋,被总兵胡守仁追及击溃,后来不知下落。

  万历二十年(1592年),由于日本出兵进犯朝鲜,并有侵扰台湾鸡笼、淡水的消息,因而明朝在澎湖设兵戌守。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明朝又在澎湖增设游兵,春、冬二季汛守。万历三十年(1602)年,倭寇进据台湾西部。福建浯屿(金门)营将沈有容统舟师抵台,大破倭寇,泊舟大员地方。番人酋长率数十人来叩谒,献鹿馈酒。此役陈第随军,写了一篇《东番记》,真切地描述了台湾。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倭寇进犯澎湖大金所,余船停泊龙门澳。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日本派兵侵入琉球,执其国王,并且派兵进犯台湾。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琉球国王遣人告知,日本将攻取台湾鸡笼。万历四十五年,倭寇进犯澎湖龙门港,于是明朝又在澎湖增设冲锋游兵。另外,天启二年(1622年),闽、广之间又有海寇林辛老等,他们聚众万人,“屯据东番(台湾)之地”,随时乘风扬帆,渡海而西。 明朝嘉靖、万历以来,就国防而言,台湾与澎湖已不可分,澎湖与大陆已不可分。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总结这种形势说:“彭湖为漳、泉之门户,而北港(指台湾)即彭湖之唇齿,失北港,则唇亡而齿寒,不特彭湖可虑,漳、泉亦可忧也。”明时台湾本岛虽未纳入中国版图,然而水到渠成,至郑芝龙、郑成功时,继续开拓与经营台湾,整个台湾便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编辑:system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