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岛资讯

越海拓台的跳板列岛——澎湖县

时间:2002-06-04 16:55   来源:
  台湾的开拓与发展自明清始。拓台的先民大多由闽南而来,而跨海的第一站常设在大陆到台湾之间的诸岛屿上,尤其是澎湖列岛,更是拓台先民跨越台湾海峡的“跳板”,因此古迹甚多。

  澎湖县位于台湾海峡中流,东与云林、嘉义两倒相望,西与福建厦门相对。全县由澎湖本岛及周围64个岛屿组成,统称澎湖列岛,是台湾唯一全部以岛屿组成的县。县治设在马公市。

  澎湖是全台开发最早的县,为初期大陆人民移居台湾的踏脚石,故有“台湾海峡之键”的称号。古迹多具悠久历史。境内的天后宫,是台湾最古老的妈祖庙,还有文石书院、观音亭、七美人冢、西台古堡等,均有历史可考。著名的澎湖跨海大桥、桶盘屿、通梁榕树等景观,亦各有特色。

  澎湖岛原为火山喷出之熔岩台地,既无高山,也不河川,不宜耕种,但渔产丰富,且品类繁多。桃色珊瑚和澎湖文石为其特产,用以加工制成的戒指、项链、耳环、领带夹等饰物畅销海内外。

  马公天后宫

  马公原名“妈祖宫”,简称“妈宫”,后讹音为“马公”。马公岛是澎湖列岛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海岛,又称澎湖岛。马公岛上的天后宫,是台湾最古老的妈祖庙,也是台湾历史最悠久的古迹。相传始建于元朝后期,1592年(明万历二十年)重修。如今庙内墙垣斑驳剥蚀,道尽岁沧桑。但细看,仍能发现这座闽南特色的庙宇建筑结构精巧,浮雕技艺精湛,庙貌庄严古朴。正殿重檐燕尾脊凌空欲飞,线条流畅。檐下梁柱、柱础石鼓、窗棂及殿内各处的装饰雕刻,无不栩栩如生,充分展现了当年闽南工匠师傅的非凡技艺。

  天后宫正殿主祀妈祖,有妈祖神像多尊。1684年(清康熙二十三年)清廷加封妈祖为天后,妈祖宫从此也改名“天后宫”。今大殿内尚有康熙帝所赐“神昭海表”匾一方,及当年礼部郎中雅虎宣读的祭文之匾额。天后宫的后殿柱壁间,嵌有一方石碑,上刻“沈有容谕退红毛番未麻郎”字样,是为纪念1604年(明万历三十二年)福建都司沈有容率兵驱逐入侵澎湖的荷兰海军而建,碑高198厘米,宽约28厘米,属台湾最古老的碑刻之一。此外,周围政治家节孝祠、万军井等古迹。

  文石书院

  文石书院位于马公镇东郊,是清代以前澎湖唯一的学府。1766年(清乾隆三十一年)冬,贡生许应元在此提倡儒学,选育人才,并募款兴修学府,取名为“文石书院”。书院里原陈列图书史册极多,堂中祀奉文昌帝像以及朱熹、程颢、程颐、周敦颐、张载等五位宋代理学大师。当时书院担负着兴盛儒学的重任,是澎湖文化的发源地。中法战争时,书院被法军付之一炬。日据日期,这里改祀孔子,成为孔庙。

  目前建于文石书院遗址上的孔庙,是60年代修造的。前为大成殿及圣祠,后为文昌祠,右侧是古老的登瀛楼,为文石书院遗迹,门庭秀雅,颇有书香气息。登楼凭栏远眺,可见澎湖湾碧波万顷,白浪滔滔。附近还有记载着书院建立和整个澎湖列岛开发历史的石碑两块,极具研究价值。

  观音亭

  观音亭在马公镇的西海岸,建于1696年(清康熙三十五年)。 庙宇依山俯视水,建筑造型优美,门前一对石狮雄踞,庙内主体跨度大,进深长,宽敞气派,门扇上还有各种不同的彩色浮雕,工艺精细,古色古香,为澎湖首屈一指的古刹。

  西台士古堡 西屿灯塔

  马公岛西面的渔翁岛,是澎湖第三大岛,又名“西屿”。西台古堡就坐落在西屿乡外垵村南临海的高地上,是一座隐蔽式的海岸防御工事。古堡始建于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用以防御外来侵略者。其占地达8.15公顷,由若干条地下隧道构成,整体成“山”字形,隧道宽4米多,高近4米,堡顶与地面同高,顶上覆盖绿草,远望不易察觉。堡内装置大炮4门,驻军最多时达5000人,工事完善,至今犹存。

  “西屿落霞”是这里著名的景观,自古以来就列为“澎湖八景”之一。若从马公岛观音亭望西屿落霞,西屿似巨鲸浮沉在红霞金波之间;若在渔翁岛上观西天彩霞燃烧,无边的大海色彩艳丽,如诗如幻地叠起霞裳,伴随着太阳归去的豪壮气势,令人心绪激荡。

  西台古堡以西几百米处,耸立着一座高高的灯塔。初建于1828年(清道光八年),是全台第一座灯塔,称“西屿灯塔”。1875年(清光绪元年),改为西式白色圆形塔,塔上装500坎德拉四等不动白色灯,光线可射出15海里,不仅为台湾海峡航行的船只提供了方便,而且为古朴的渔翁岛增添了异彩。

  澎湖大桥

  在澎湖第二大岛白沙岛与渔翁岛之间,有一座宏伟的大桥,桥头耸立着白色半弧形拱门,上面竖着“澎湖跨海大桥”六个大字。这是远东第一深海大桥,总长5541米,其中桥梁长2160米,海上路堤长320米,路上引桥3061米,计桥墩74座,桥孔68个,桥面并非笔直,而是依海床地形弯曲或升降;桥上是单行道,每隔100米有一处会车道;桥体均以钢筋水泥结构建造,从1965年4月动工,1970年12月竣工,历时近6年建成通车。远望这座大桥,犹如一道长虹,凌空飞越,把澎湖本岛和白沙岛、渔翁岛的古迹和秀丽景致连为一体,大桥本身也成了一个新的景点。若于风和日丽伫立桥上,看海阔天空,沙鸥翔集,听浪音涛声,心旷神怡。若恰逢风狂潮急,走在桥上,回顾皆是惊涛骇浪,似乎怒潮将把大桥席卷而去,不免产生惊心动魄之感。

  通梁榕树

  过澎湖跨海大桥即达白沙岛的通梁村,这里有一棵罕见的大榕树。树龄已有300多年,树高仅3米多,顶面宽平,因风势影响,树枝长到一定高度就横向生长,使树冠成为一片翠绿的华盖。覆荫面积意达660多平方米,约有两个篮球场那么大,显得格外壮观。树上垂下的气根有90支之多,有的落地入土长成树干,一根根屹立如林,共同支撑着硕大的顶盖。走进榕荫中,仿佛走进一座小树林。在土质与气候条件恶劣的澎湖,这棵古榕地长寿遐龄,郁郁葱葱,实为一大奇观。相传1673年(清康熙十二年),有一艘福建商船在途经澎湖白沙乡时遇大风沉没,只剩一个内植小榕树的盆景漂流到了通梁村海边,为乡人拾获移植在村里保安宫前,随日月流逝,小榕树越长越大,不仅存活至今,而且成为全台湾屈指可数的大榕树。

  七美屿和七美人冢

  七美屿原名大屿,为澎湖列岛中第五大岛,位于群岛的最南端,因岛上有澎湖最早的古迹“七美人冢”而改名七美屿。相传明朝嘉靖年间,倭寇作乱,四处动掠。一次大屿遭袭,有七位年轻美貌的姑娘藏于山洞,后被倭寇发现并被追赶到一口井边,七位姑娘不甘受辱,相继投井殉节。后来乡邻为之掘土掩井而葬。不久,冢上竟长出了七株楸树,开出白色小花,香气四溢。乡民们认为这是七女贞魂所化,于是在井这立碑纪念,上刻“七美人冢”。如今冢与树俱在,树虽不算高大,却已有400多年历史,枝繁叶茂,苍翠浓密,枝柯交缠,成为澎湖的名胜之一。

  虎井沉城

  虎井屿位于马公岛西南方,是澎湖列岛的第七大岛,其东南海底有一神秘莫测的“沉城”奇观。每逢天清水澈、波平浪静之时,荡舟至虎井屿东南近岸的海面上,俯视海底,隐隐可见一红色小城,周围约30多米,恒墙犹存,雉堞可数,虽影影绰绰,时隐时现,但确有其事,曾有渔人潜入水底取出红砖以证实。至于沉城的来历,众说纷纭,一说是早年荷兰人占据湖澎时,曾在风柜半岛筑红砖炮楼,后明宫潜近炮楼用炸药将其炸沉,倾入海底;又一说是一艘运砖船沉没于此;再一说是元代就有红砖城,因地震海啸而陷落海底。至今沉城之谜仍未解开,吸引了众多游人来此探秘。

  风柜听涛

  风柜尾半岛位于马公港对面,与马公半岛合抱而成马公湾。风柜海滨,周围山崖层层相叠如鳞片状。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这里风浪特别大,浪潮拍岸,形成许多海沟和海蚀洞。在风柜半岛北部最外侧有个风柜洞,直径约达4米左右,每当巨浪涌入洞中,就会听到从巨洞深处传来如同惊雷般的海涛回响声,人称“风柜听涛”,声势壮阔,形成奇景。

  澎湖列岛除了马公岛、白沙岛、渔翁岛、七美屿等大岛外,还有许多散布在海上的小岛,亦拥有各自的景观特色。如由节状纹理分明的石柱罗列环抱而成的桶盘屿海崖,陡峭雄壮;居群岛最西面的花屿以“仙人脚印”的自然景观和美丽的花屿灯塔吸引游人;圆禺岛的树枝状活珊瑚群,令人目不暇接;岛屿上如同泰山山形的石敢当造型,例证了台湾与大陆的历史渊源;锭钩岛的玄武岩变化无穷,形状酷似桂林山水,被誉为“海上桂林”;大小鸡善两岛上层层叠立的玄武岩雄伟奇异,有“东海黄山”之称……此外,澎湖本岛还有忠列祠、施公祠、四眼井、孤拔墓和林投公园等古迹名胜。
编辑:system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