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岛资讯

李石、林恭起义和戴潮春起义

时间:2004-04-12 16:37   来源:
  1853年(咸丰三年),太平天国建都南京,革命风暴席卷全国。许多边远地区(如陕、甘、川、云、贵)相继爆发了大规模武装起义,与太平军遥相呼应,富有革命斗争传统的台湾也没有例外,相继爆发了李石、林恭起义和戴潮春起义。
  李石,台湾县人。在得到福建小刀会起义消息后,1853年旧历四月下旬,李石与杨文爱、林清等十余人,在湾里街树起“兴汉灭满”的旗帜,附近群众踊跃参加。知县高鸿飞闻报,率兵往讨,反为李石所杀,兵逃散。郡中闻报戒严。这时凤山也爆发了起义。
  林恭,凤山县人,原为县署壮勇,经常和反清志士往来,因此被知县王廷干裁掉。听到北路起义,林恭就和张古、罗阿沙等百余人起兵响应,建号“天德”,称“镇南大元帅”。林恭等人潜入凤山县,杀知县王廷干等20余人,进驻县署,开仓库、赈贫民、开监狱、放囚犯、出告示、禁止杀掠,很得人心。张古、罗阿沙等各率众进逼嘉义,声势颇大。林恭则分兵攻击府城。六月初二日,清军大举增援。从五月初到六月底,义军终因缺乏训练,寡不敌众,兵败。林恭被捕牺牲,李石也兵败遇害。
  戴潮春,原籍福建龙溪,居住在彰化县四张犁庄,在乡组织秘密结社——“八卦会”。1862年官府派兵到彰化缉捕反清秘密结社,戴潮春见机率众起义,攻下彰化县,自称大元帅,以后又称“东王”。他下令兵民蓄发,遵用明制,响应太平天国起义。戴率领义军乘势围攻嘉义、鹿港、大甲,各地纷纷响应,全台震动。清政府派援兵入台“平乱”,1863年戴潮春被捕、遇害。戴潮春就义之后,起义军余众继续战斗,直到1865年(同治四年),才最终平息。
编辑:system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