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岛资讯

朝鲜战争对台湾问题的影响(三)

时间:2004-05-11 15:29   来源:

  美国阻挠台湾解放 


    1951年2至3月间,美国在朝鲜战场上处境有所改善,更感到没有必要为了稳住自己在朝鲜的阵脚而向中国作出让步,便在进一步阻挠中国解放台湾方面做得更加露骨了。1951年3月它向台湾派出一千人的军事顾问团,然后根据该团的建议,对台湾提供大规模的军事援助,第一批为3亿美元。5月17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通过了“48/5号文件”,对杜鲁门政府的东亚政策作了一些重要的调整:本来艾奇逊在1950年1月12日声明中把美国在西太平洋的防御带划为日本-琉球群岛-菲律宾,可“48/5号文件”却把台湾同这个防卫圈密切挂钩,说台湾如落入中共手中,将危及日本-琉球群岛-菲律宾这条线的防务;本来1950年3月底时,艾奇逊还把台湾视为美国背上的包袱,可“48/5号文件”却说台湾的人力和资源对自由世界来说是一项“潜在的资产”;本来杜鲁门在1950年8月31日还宣布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将从台湾海峡撤出第七舰队,但“48/5号文件”却决定“只要有助于美国的安全,第七舰队巡逻台湾海峡的任务将继续执行下去”。针对台湾问题,杜鲁门政府得出结论:美国必须长期用军事手段“保住台湾”。就在通过“48/5号文件”的第二天,负责远东事务的助理国务卿腊斯克就公开把中国诬蔑为“斯拉夫满州国”。


  1951年9月初,在国务卿顾问杜勒斯导演下,美国同日本签订了把中国政府和台湾当局都排除在外的“对日和约”。依照常理,该和约应该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把台湾归还给中国,但事实上却只提日本放弃台湾和澎湖,而不宣布这些岛屿是中国的领土。后来蒋介石集团同日本签订的“双边和约”也由于美国的操纵而未提及台湾的归属问题,这表明了杜鲁门政府在加紧制造“台湾地位未定论”。
 

  1953年初艾森豪威尔就任美国总统后不久,就在2月2日向国会提出的第一个国情咨文中宣布撤消台湾“中立化”,放蒋“出笼”。尽管杜勒斯私下里要蒋介石保证在对大陆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前须先征得美国的同意,但美国也公开表示台湾可以打大陆,而大陆不得打台湾,这就完全否定了杜鲁门派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时所谓“防止战争在远东地区扩大”的说法,更加暴露了它只是要用武力来阻挠中国解放台湾的真实目的。
 
  1953年3月,艾森豪威尔政府又改变了杜鲁门政府在1951年8月作出的“不同台湾建立过于密切的军事关系 ”、“不在台湾驻扎美国军事力量”、“不向台湾保证一旦遭到大陆进攻时,美国将进驻战斗机”的决定。华盛顿指示美国驻大平洋部队总司令雷德福(ARTHURRADFORD),可以在台湾驻扎巡逻机和侦察机,并作好在必要时进驻战斗机的准备;可以同蒋介石集团协调防守台、澎的计划,双方军队共同进行作战演习,遇到紧急情况时由美国统一指挥。艾森豪威尔政府还热衷于增强台湾本身的军事力量,以“保卫”台湾、使大陆感到威胁,以此来推行杜勒斯所制定的“对中国施加压力、向中苏关系打进楔子”(WEDGETHROUGHPR-ESSURE)的政策。

  在关于不承认新中国及不让其取得联合国席位的问题上,艾森豪威尔政府比前届政府走得更远。它不但继续承认“中华民国政府”,还把驻台使馆从代办级提升到大使级,并认为台湾当局是全中国的政府,是中国在联合国和其它国际组织中的唯一代表。对此,连国防部长威尔逊都在国家安全委员会上建议美国别指望“蒋介石统治全中国”,副国务卿史密斯也承认威尔逊的意见比较现实,但艾森豪威尔却说美国只能这样做。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国终于进入了联合国,中美两国也建立了正常邦交。但台湾至今仍未回到祖国怀抱。如果没有朝鲜战争,就存在着杜鲁门政府在任内顶住各种压力、基本上保持其1950年1月所制定的从台脱身政策的可能性,从而也就存在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五十年代初即解放台湾的可能性。美国学者瞿维斯(ROBERTJERVIS)在《朝鲜战争对冷战的影响》一书中说,如果没有朝鲜战争,杜鲁门政府会让台湾“陷落”。
通过朝鲜战争,新中国显示了保卫本国安全和亚洲和平的决心和力量,提高了自己的国际地位和威信。但是,因为朝鲜战争,新中国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包括失去了早日解放台湾的一次机会。
  
  (资料来源:《观察与思考》,作者:张昆生,编辑:海航)

编辑:system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