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名了解台湾历史
时间:2002-12-30 15:37 来源:
台湾有很多“港”字的地名,你们可以猜一猜台湾的东港、西港、南港、北港、中港、小港、里港、新港、伸港、枫港,他们究竟在什么地方。
第二个,台湾有一些乡镇的名称,把他们反过来用,也是乡镇的名称。如:台北有内湖,高雄有湖内;彰化有埔盐,屏东有盐埔;新竹有湖口,云林有口湖;苗栗有西湖,澎湖有湖西。
在讲台湾的历史之前,当然就先会想到说台湾为什么叫做台湾,台湾的名称来源,本来有好几种说法,但外国人常说台湾是福尔摩沙“Formosa”,Formosa是葡萄牙人在公元一五四四年,航行经过台湾的东部海岸,发现了这么一个青翠的、美丽的岛屿之惊呼声而命名的。在明代的时候,中国的古书上,称台湾为鸡笼,也叫做东番。在南明郑成功子孙三代,称为东都,或称为东宁。台湾的名称,其实是源自台南的一个"平埔族",叫做西拉雅族支系,称呼现在安平附近的“滨海之地”为“Taian,Taiwan”,或称“台窝湾、台员、大员”而来的。郑氏统治时期用“东宁”称呼台湾。直到公元一六八四年真正变成福建省台湾府的时候,台湾的名称才正式的使用。
台湾在十七世纪的重商主义世代中,北部曾经被西班牙人所统治,就是从公元一六二六年到公元一六四二年。西班牙人是在西元一五七一年,占领菲律宾。他们在公元一六二六年,沿着台湾东海岸北上,到了苏澳。其实,苏澳以前是叫做圣罗伦斯湾。以后又航行北上,看到了台湾北部最北端突出海面的岬角,他们把当地叫做圣地亚哥“Sandiago”。结果台湾的人,就把这个圣地亚哥的音转叫为三貂角。西班牙人也曾经占领了鸡笼和淡水,也曾经在淡水建造了一座红毛城堡,作为他们殖民台湾的根据地。他们也从淡水的河口,往上溯到关渡,关渡的西班牙语音是“Asidor”,所以我们一般人说关渡叫做“干豆”,这就是转西班牙语音而来的。
然后,荷兰人在公元一六二四年到公元一六六二年也统治过台湾这个地方。台湾人看到了陌生的外国人,长相很特别,我们就叫他们为“红毛仔”。甚至于在台湾我们以前没有看到过混凝土,所以水泥我们到现在仍然叫做红毛土或是用日语沿用下来的“控固力”。另外,在台湾这里有很多的红毛埤、红毛港等的这一些称呼,也都是反应台湾早期的住民与外国人接触的历史遗留。
台湾在公元一六六一年四月三十日,郑成功率领军队打败荷兰人之后,从郑成功到郑经,又到郑克塽,他们祖孙三代统治台湾。郑成功因为被南明的皇帝赐姓,被尊做国姓爷。所以台湾也有一些地方的地名叫做国姓、国圣的,国姓与国圣闽南语音皆同,这种命名可能也是纪念郑成功的,例如:南投有国姓乡即是。台湾也有很多地方,流传了关于郑成功的神话。如:台中县大甲的铁砧山有剑井,台北也有剑潭,台北野柳的附近有一个地方地名叫做国姓埔;而台北县的莺歌石,也是传说郑成功的军队北上,有一只老鹰在那里吞云吐雾,郑成功用炮轰死它,老鹰死在山上而留下莺歌石。其实郑成功他来到台湾,并没有到过那么多的地方,因为他来到台湾不久之后,便病死在台南。只是因为他已经是变成为一位神话式的人物,传奇也就特别的多,甚至于民间认为他是开台圣王,所以,会留下了很多的传说与地名。
另外,郑成功他们来到台湾,因为军队很多,所以缺乏粮食,因此他们就在很多的地方实行军事屯垦。我们在台南与高雄等地,都可以发现与军事屯垦有关的许多地名。如:前镇、后劲、左镇、左营、右冲、楠梓区那里有一个地名叫做右昌。其实右昌、右冲闽南语言都是相同。也有仁武、柳营、新营、下营、林凤营等这一些地名,这些地方都是郑家三代,在台湾实施军事屯垦所留下来的地名。在台南县的柳营乡,有一个地方叫做查亩营,有人以为是郑成功也有率领娘子军来台湾,所以有“查亩营”,也有说是调查土地面积及地籍的“查亩营”。郑家从公元一六六一年到公元一六八三年,前后二十二年三代祖孙统治台湾直到被施琅打败为止。
后来清朝把台湾收入版图。清朝统治台湾后,福建省及广东省的人民,源源不绝、继续不断的纷纷移民台湾。汉人大量的移民台湾之后,首先接触到的就是平埔族群。台湾的平埔族群,也分成有好几个亚族。像台北主要是凯达格兰族,宜兰地区则是住有噶玛兰族,所以宜兰的旧地名,就叫做噶玛兰。宜兰县的地名,到现在为止,仍然是有很多地方仍是平埔族的地名所遗留下来的。例如:苏澳到罗东之间有一个站,叫做马赛。马赛就是凯达格兰族或是噶玛兰族的一个支族。像是去宜兰游玩的人,现在大约都会去冬山河,冬山河口的地方,有一个地名叫做利泽简,其实利泽简就是当地噶玛兰族的话。台北的万华,以前叫做艋舺,艋舺就是平埔语。再往北孔庙那里有大龙泵,现在叫做大龙峒,大浪泵就是平埔语,这些地名,都是平埔族所留下来的。
再往西南部下去,新竹以前有一支平埔族亚族,叫做道卡斯族,所以台中县就有大甲的地名。其实大甲就是道卡的谐音,也是平埔族的地名。在纵贯铁路的海线,也有通霄、苑里的地名,这些地名都是平埔族的话,通霄原来是吞霄,而苑里以及山线的苗栗,这两个地名,在平埔族的话发音为“猫里”意思是一个比较平坦的地方。通霄是由平埔族话吞霄转化而来的。再下一站是沙鹿,沙鹿的平埔族语音是沙落,闽南语言也是叫做沙鹿,所以沙鹿也是由平埔族语音转化来的。所以,沙鹿、通霄、苑里、苗栗,都是平埔族的地名。嘉义有一个地方叫做民雄,是由平埔族语“打猫”转化的,高雄也是由平埔语“打狗”转化而来的。民雄与高雄,以前也都是平埔族人所居住的地方,也是由于平埔族人逐渐汉化后,或是他们迁移后,所留下来的地名,原来是叫做“打猫”及“打狗”,是日本人统治台湾以后,将打猫、打狗,转音改为民雄、高雄,而成为现在的民雄乡及高雄市之地名。其实,该二地都是平埔族的地名。在台湾也有很多的地方叫做社。社的意思就是以前部落居住的地方。如台北有社子,嘉义有番社。或是还有很多的地方,留有番字的地名,如:番子寮、番子厝、番子仑等等,这些地方原来也是平埔族人居住的地方。平埔族人因为他们从事开垦游耕,和汉人的水田稻作不同,汉人移民来了以后,他们有的迁移到其它的地方去。例如:现在的埔里以前就有很多从中部来的平埔族人迁居进住。宜兰地区的噶玛兰族人,他们也有迁移至花莲去住的称为加礼宛。加礼宛其实就是以前住在冬山河流域一个很重要的部落。没有迁移的就与汉人共同生活,文化产生很大的变化。
汉人移民来到了台湾之后,很多人都是从事于农业的开垦,与农事的耕作。而农业的开垦与农事的耕作,需要很多的人力一齐来合作,所以就由大家平均分摊,出钱、出力来合作开垦土地。所以,就有很多的地名称之为股,如:台南县有七股乡;或者是分成几份,如:台北县有九份,十份寮等等。在宜兰此种情形就比较特别,他们既不称股,也不叫份,而称为结。所以,在宜兰就有很多结的地名,从一结、二结、三结、四结,到三十九结都有。三十九结的地名是在礁溪乡。开发土地之后,汉人都是从事于水田耕作,种植水稻比较多,因此很需要水利设置的兴筑设施,而开发水利的方法不是建埤塘,就是筑水圳,屏东有新埤乡,云林有大埤乡,彰化有八堡圳,及埤头乡的地名。这些地名,都是与农业有关的水利措施。
有的地名是因为汉人移民来到了台湾以后,怕受到攻击,所以会建筑防御工事以防御之。刚开始的时候,也是简单的用竹子围起来而已,所以就有叫做竹围的地名。也有的是围了竹围以后,再置有壮丁防守,叫做壮围。或者是用木头围起门栅,所以台北有个地方叫做木栅。甚至于也有一些地方,用土墙围筑防御工事,叫做堵。从台北往基隆的方向,沿途就有五堵、六堵、七堵、八堵等有堵的地名。或者是构筑一项比较坚固的防御设施,叫做城。所以宜兰有头城,其它也有二城、顶城、四城等的地名。
汉人与当地居民之间,经常冲突时时提心吊胆也不是办法。后来双方就商量出了一种方法,一方面可以由汉人来耕作土地,一方面可以缴租税给当地居民,双方就立一个碑以为界,来约束彼此,这种分界碑,那是后来变成石牌的地方之称呼。例如:台北有石牌的这个地名。土地划分了之后,就要来算面积的大小,才可以用面积的大小与多寡作为缴租税的依据。而面积的大小,以甲为单位的就称为甲。如:凤山有五甲,台南有六甲等地名;可是有的地方不是用甲来计算面积,而是用多少张犁来算面积。所以,台北有三张犁、六张犁的地名。因为一张犁可以耕作五甲的面积。往新店的方向走,那里本来有七张犁、十二张犁的地名,现在则被省去犁字,而被称为十二张,实在已经失去了原来的意思,因为几张犁是表示那个地方的耕地面积的意思。
在土地开发的过程当中,有些大地主,像是板桥的林家,他们就会派管事专门收租,这些管事专门收租办公的地方,就叫做公馆。苗栗有公馆乡,台北市也有公馆的地名,就是当时大地主的收租办公地。除了种稻子以外,当然也有种甘蔗制糖的,制糖的的场所叫做廓。如:台中市西区有赖廓厝,宜兰壮园也有廓后。有些地方,当地的人民所从事的行业,留在地名上的,也可以看出来。如:高雄市有盐埕区,也就是说住在盐埕区那个地方的人,他们以前很多都是以晒盐为业的。(www.ntw.com.tw根据讲座记录编辑而成)
编辑: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