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岛资讯

康熙结束两岸对峙(一)-郑氏集团割据台湾

时间:2004-12-23 11:37   来源:


  爱国英雄郑成功壮志未酬,在1662年6月,收复台湾后不久,英年早逝,时年只有38岁。继承延平王位的儿子郑经、孙子郑克塽等人,凭恃武力在台湾割据,中国面临着被分裂的危险,遏制分裂、统一祖国成为大清王朝的重要任务。康熙皇帝起用施琅将军,采取“因剿寓抚”的正确战略,完成统一大业,立下“确保台湾入版图”的又一功。

  郑氏集团在台湾割据

  控制台湾的郑氏集团在郑成功病故后,一方面争权夺利,一方面图谋割据。郑氏集团内部先后经历了郑成功的长子郑经与叔叔郑世袭、堂叔郑泰之间的争夺王位的斗争。1664年3月10日,清军攻占铜山,郑经在沿海的岛屿全部丢失,只得在台湾固守。在清朝军事进攻和招抚政策下,郑氏政权中有文武官员近4000人、士兵4万余人、船只900余艘投降清军。在这几年的内斗外患中,郑经约损失了约四分之一的军队,严重削弱了战斗力。

  刚从荷兰手中解放的台湾岛成为郑氏集团的流亡地,从荷兰手中拿下台湾的郑氏家族如今又在台湾割据。郑经固守台湾后,把承天府改为东宁,天兴、万年二县升格为州。他自称为“东宁王”,公开进行封建割据,与清朝对抗。

  康熙13年(1674年),发生“三藩之乱”。郑经以为复辟时机来临,于4月间亲率兵马3万、战船300艘,在厦门登陆,参加“三藩之乱”。1680年4月在清军的进攻下,郑经在乌龙江、兴化、泉州、汀州、漳州、厦门、金门等地“兵败七府”,不得不退回台湾,从此“东宁政权”偏安台湾,以图自保。

  郑氏集团内部矛盾重重,内部并不太平,特别是在参加“三藩之乱”失败后,内部权力之争空前激烈。接替病故的“总制使”陈永华的冯锡范,联合郑经的王弟郑聪、郑明、郑智、郑柔等人,兴风作浪,图谋“自立乾坤”,公开分裂国土。1681年初,郑经在东宁北园别馆去世,终年和他的父亲一样,39岁。他的去世,使得内部权力之争迅速激化。

  接替郑经是12岁的儿子郑克塽,1681年6月20日重病缠身的董太后,临终前任命原清军将领、投靠郑成功后在驱赶荷兰殖民者战争中屡立战功的刘国轩为“武平侯”,授予“独断军国大事”的大权;同时授予冯锡范主持政务,封为“忠诚伯”。此时,郑克塽年幼,冯锡范等人弄权作奸,“东宁小朝廷”处于风雨飘摇。

                           (责任编辑:月光)

编辑:system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