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岛资讯

台湾的全面开发

时间:2004-06-16 17:11   来源:

  康熙统一台湾后,面对朝廷内部一些人提出的“放弃台湾”的主张,接受施琅“台湾是四省的前卫,弃之必酿成大祸,留之诚永固边围”的奏请,表示“台湾弃取,所关甚大。弃而不守,尤为不可”,下旨在台湾设立府县,加强对台湾的管理和开发,台湾社会和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农业经济的开发

  当时对台湾的开发,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上。清朝统一台湾后,在荷兰、郑氏集团开发台南平原嘉义以南地区基础上,重点是以台南平原为中心向四周尤其是向北部发展。随着闽粤移民越来越多,中部和北部的荒野也得到成片的开发。在康熙48年(1709年)左右,蓍名垦号陈赖章申请开发大佳腊,台北盆地开始大规模开发,大小垦号和零星开发者络绎而至,聚居在平地中心地带,到乾隆早期台北盆地的林口台地等条件较差的地区也已被开垦出来。与台北盆地开发的同时,同安人王世杰带领100多人,申请开发新竹地区,到康熙末年,开始以今天的新竹市区为中心向南北发展。台中盆地和彰化平原,因为南邻已经开发的嘉南平原,拓垦十分迅速,闽粤移民从斗六一带渡过浊水溪北上,沿海平原很快得到开发。其中一些大垦户为改善农业环境,减少当地多风多灾损失,一边开垦,一边兴修水利,当地不仅开发很快,农业经济也发展很快。桃园台地因为水源不足,客家人在中坜等地的开垦受到影响,所以开发的速度要慢一些。自康熙至乾隆末年,经过近百年的努力,台湾西部的平地已经开发完成,移民的目标转向丘陵山地和东部的宜兰平原、埔里社盆地等。

  宜兰平原是非常适合发展农业经济,只是因为与北桃竹苗地区隔着雪山山脉,山高林密草深,交通极为不便,所以移民足迹到达晚了一些。而且丘陵地区的开发,受到当时对开垦荒地不理解的高山族的威胁,他们经常“出草”杀害垦荒的移民。因此闽粤移民要开发山地,经常要由官方和民间雇请“隘丁”把守山口,保护移民的安全。设“隘”是在乾隆末年开始,主要是在平地开发完后可以向山地进军的苗栗、宜兰、彰化、南投、高雄、屏东等地区。乾隆33年(1768年)和嘉庆3年(1798年),漳州人吴福生、吴沙等人,两度带人进入宜兰,第二次终于成功,吴沙带领的200多移民,来到宜兰乌石港建立垦荒中心,以后闽粤移民大量赶来,宜兰被迅速开发,并且成为台湾著名的粮仓。中部的埔里社盆地在此后不久也得到开发,因为在开发过程中发生“隘丁”组织移民与高山族发生“械斗”,当局曾经禁止开垦,所以开垦主要是以“私垦”、“偷垦”完成的。 

  总之,从康熙统一台湾,到咸丰年间,台湾西部和宜兰、埔里社等地理条件较好的地区,已经开发完毕。开发台湾,移民付出多少汗水、泪水、鲜血甚至生命,疾病、台风、洪水、野兽、“出草杀人”经常威胁着他们,饥饿、劳累、贫穷、孤独围绕着他们,他们为台湾的发展付出了极大的牺牲。

  台湾的开发,带来了经济的发展。在清政府统治台湾后,台湾从一个在部分尚未开发的岛屿,成为一个农业经济和传统经济相当繁荣的区域。在开垦初期,农业生产是粗放式经营,台湾“土壤肥沃,不粪种,粪则穗重而仆。种植后听其自生,不事耘锄,惟享坐获,每亩数倍于内地。”从康熙末年起,移民大量增加,为按照大陆农业种植技术在台湾种植作物提供了大量劳动力,当地开始精耕细作。再加上当地雨量充沛,水利发达,气候暖热,移民已经在家乡掌握必要的水稻种植技术。因此,台湾新开发的地区成为丰绕的稻米产区,稻米亩产平均能够达到4至7石,每年卖到大陆的稻米达50万石以上。 
 
  台湾农业作物除稻米外,嘉南平原存在的许多旱田,种植甘蔗、番薯和花生。因此,以浊水溪为界,北部以稻米为主,南部则是稻蔗间作。从康熙中期起,南部甘蔗生产发展起来。农民在水田里种水稻,在旱地里种甘蔗。到秋后和次年初春,收割甘蔗进入“制糖期”。只见乡间到处都是竖起两个石碾,压榨蔗汁,再通过连续熬制成红糖。晚清时,台湾每年输出的糖达60万担左右,加上岛内消费应该达到70万担左右。

商品口岸的繁荣

  与台湾开发、经济发展一起,商品经济也相应发展起来。台湾地区生产稻米和蔗糖,但是铸造、陶瓷、纺织布匹、日用杂货极不发达,因此形成台湾向大陆提供米糖等农产品,大陆向台湾提供生产和生活用品。为了便于进行输出农产品和输入所需要的手工业品的经济交流,一些商业口岸发达起来。

  最先发展起来的是台南鹿耳门,早在荷兰和郑氏集团统治时期就成为台湾的运输中心和商业中心。康熙收复台湾后,两岸贸易合法化,因而发展很快,其中官粮、官盐等运输大大促进了运输业和商业中心的发展。随之发展起来的有笨港(北港)、旗后(高雄)、八里坌、艋舺等地,成为台湾西部的重要口岸。八里坌地处于淡水河的出海口,与东边的艋舺,成为北部地区与大陆往来的重要港口。当时的鹿港,“烟火数千家,帆樯麇集,牙侩居奇,竟成通津矣”。艋舺则“居民铺户约四、五千家,外即八里坌口,商船聚集,阛阓最盛,淡水仓在焉。同知岁中半居此,盖民富而事繁也”。因此,从嘉庆道光年间起,台南、鹿耳门、艋舺成为台湾繁荣的商业中心,成为两岸繁忙的运输和两岸货物集散地,史称“一府二鹿三艋舺”。此外,到雍正末年,清政府在不断到来的闽粤移民集居的地方,设立20个行政中心,这些行政中心成为当时区域性的商业中心。
 
  来源:中国网,编辑:海航

编辑:system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