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岛资讯

闽南沿海考古新发现描出惊人图景

时间:2001-04-10 18:01   来源:
  仿佛亘古以来就横在两岸之间的台湾海峡,数万年前可能还是一片原野。那时,人类可以信步其间。而温带的野马、四不像鹿也在这块土地上躲避着寒冬。这是考古界最新的发现。几百块哺乳动物的化石,将闽台数万年前的关系复原了。
  闽南沿海,自若干年前有深水拖网的作业后,渔民常常捎带回一些骨头,他们认为,这就是遇难多年的渔民兄弟的遗骸。许多年来,他们都仔细把这些骨头收起来,存放在“万福宫”、“万善公”一类的庙内,虔诚地祭拜他们,祈求这些“好兄弟”保佑他们出海平安。庙里堆不下了,就堆积在露天的码头;码头堆不下了,就举行仪式,然后焚烧成灰,虔诚安葬。没有谁怀疑这不是他们的兄弟。
  这种情况到去年底被改变了。石狮一名叫蔡久芳的村民,打电话给《泉州晚报》,寻找一位叫刘志成的考古爱好者。他说:“那些骨头中有许多似动物骨头,敲起来声音像石头,”问刘志成有无兴趣前去观看。刘志成一眼就看出那是动物的化石。它们就混合在少量的森森白骨中,由于年代的久远,色泽发黑,质地更坚脆。他当天就带回几大袋,随后又前往拉回一汽车。因他还不能断定是什么动物的化石,也不能断定化石的年代。于是,立即向他的老师蔡保全教授请教。蔡保全到达泉州后,所看到的景象令他振奋:那些来自海底的化石,数量之多可称全国之最。他从“好兄弟”的骨头中整理出一批哺乳动物化石,不仅有熊、象、野猪、梅花鹿、水牛,还有野马和四不像鹿!这一发现,引起海内外的普遍关注。据蔡保全介绍,台湾海峡1975年首次发现哺乳动物化石,那是当地渔民打鱼时从澎湖群岛附近海底拖出来的。当时已认识的这些化石有古菱齿象、水牛、野马、四不像鹿,被台湾学者命名为澎湖动物群,生存时代大于1.5万年前。那么海峡西部是否同样存在哺乳动物化石,成了海峡两岸考古界共同关心的问题。答案终于在1987年显山露水。当时省文物考古工作队和东山县文化馆在进行文物普查时,从东山岛收集到16件哺乳动物化石和一件约万年左右的人类肱骨化石残段。后来,又获得170多件哺乳动物化石,有熊、亚洲象等7种。海峡采集的化石种类中,最明显的差异是大陆这边没有野马和四不像鹿。这一差异,曾被认为是生态环境引起的。但去年底在泉州和今年初在东山的最新发现表明,大陆这边也存在四不像鹿和野马,海峡两岸化石种类和所反映的生态环境是相似的。四不像鹿喜欢栖息在沼泽地带,野马则属于北方温带草原动物。它们在台湾海峡的出现,表明数万年前气候变化,温度降低,动物向低纬地带迁徙。调查资料显示,泉州的化石和东山的产地不一样,是来自台湾海峡中北部。这些化石暗示着人类活动的迹象。有的骨化石上存有人工的刮痕或砍痕,它们曾是古人类的猎物。海峡地区化石分布范围的扩大,给人们拼凑了一幅这样的图景:这些动物生活时,台湾海峡广阔的地带曾是陆地和沼泽。
  这不是天方夜谭,地质学也证明,地球进入第四纪冰期时,全球温度下降,陆地上冰川和冰盖发育,当海洋上的水蒸发变成冰雪聚积在陆地时,海平面就下降。在第四纪中,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出现,相对应的是冷暖气候的交替变化,温度的变化导致了海平面的升降。现在的台湾海峡最深不到百米,有四分之三海域的水深小于60米,在海峡中南部的台湾浅滩,有的甚至只有10米。当海平面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台湾海峡就部分或大部分露出水面。
  第四纪的研究证实,数万年前的最后一次冰期,气温骤降,海平面下降130多米。海峡两岸哺乳动物化石的发现与第四纪研究结果不谋而合,即数万年前气温下降导致温带动物南迁,海峡地区多为陆地。如今的天堑曾是通途,古人类能够在其间自由来往、繁衍生息。

编辑:system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