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岛资讯

历代名儒入台与中华文化传播

时间:2008-02-28 15:37   来源:凤凰网

 

  台湾居民除不到2%的原住民外,都是或迟或早渡海移居过去的大陆人士及其后代。和所有大陆人一样,中华传统文化是他们思想、信仰、精神、礼仪、习俗等方面的依据。

 

  中华传统文化是经福建移植到台湾的。福建地处东南海疆,开发晚于中原。中原文化在福建的传播和发展,当在两宋时期。其时,理学南传、闽学形成,使福建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地区之一,被称为“理学名邦”,“海滨邹鲁”。

  郑氏政权建立前后,一大批名儒学者从福建及大陆其他地区东渡。连横说:“吾闻延平入台后,士大夫之东渡者盖800余人”。在《台湾通史》中,特列《诸老列传》,以记此事。列传中列举17人,其中福建12人。他们是:

  王忠孝,福建惠安人,崇祯元年进士;

  沈佺期,福建南安人,崇祯16年进士;

  虞若腾,福建金门人,崇祯12年进士;

  许吉燝,福建晋江人,崇祯16年进士;

  李茂春,福建龙溪人,隆武2年举孝康;

  郭贞一,福建同安人,崇祯13年进士;

  诸葛倬,福建晋江贡生;

  林 英,福建福清贡生;

  张士郁,福建惠安人,崇祯6年中副榜;

  黄骧陛,福建漳浦人,天启4年举於乡;

  张 灏,福建同安人,万历进士;

  叶后诏,福建厦门贡生。

  此外,浙江籍2人,江苏籍1人,广东籍1人,籍不可考者1人。

  上述名儒宿望入台,给台湾带去了中原文化。

  从在朝者的角度看,中原文化移植台湾,开花结果的第一功臣,当推陈永华。陈永华字复甫,福建同安人。郑成功开府思明,“延揽天下士”,兵部侍郎王忠孝推荐陈永华。郑成功会见陈永华,与谈时事,终日不倦,大喜曰:“复甫,今之卧龙也。”授职参军,待以宾礼。陈永华“指论大局,慷慨雄谈,悉中肯要,遇事果断,有识力,定计决疑,不为群疑所动”。郑成功尝语郑经曰:“陈先生当世名士,吾遗以佐汝,汝其师事之。”永历15年(1661年)授职咨议参军。郑经立,“军田大事必咨问焉。”

  在陈永华主持下,郑氏政权积极推广大陆文化,以大陆模式从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建设,使台湾社会有了一个飞跃的发展。特别要提到的是陈永华提倡“建圣庙、立学校”,在台湾按大陆模式逐步形成一套科学教育制度。《台湾通史》记载:“永华既治国,岁又大熟,请建圣庙,立学校。……从之,择地宁南坊,面魁斗山,旁建明伦堂。20年(1666年)春正月圣庙成。”又“命各地设学校,延中土通儒以教子弟。凡民八岁入小学,课以经史文章,开兴、万年二州三年一试。州试有名者移府,府试有名者移院。各试策论,取进者入太学,月课一次,给廪膳。三年大试,拔其尤者补六科内都事。3月,以永华为学院,叶亨为国子助教,教之、育之、台人自是始奋学。”

  1683年,康熙20年,台湾与大陆统一。清政府在台湾又进一步兴办各种学校,严格科举制度,大力倡导以程朱理学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康熙22年,知府蒋毓英始设社学二所于东安坊,以教童蒙,亦曰义塾。其后各县增设。23年,新建台、凤两县儒学。翌年,巡道周昌、知府蒋毓英就文庙故址,扩而大之,旁置府学,由省派驻教授一员以理学务,而县学置教谕,隶于学政。其后各增训导一员。” 自建府学至乾隆11年,60年中,担任台湾府学教授职务的先后有17人,担任台湾府学训导职务的有4人。这21位教授、训导全部是福建的名儒学者,其中进士6人,举人8人,贡生4人。在台湾县担任县学教谕的先后有17人,担任训导的先后有4人;在诸罗县担任教谕的先后有17人,担任训导的先后有5人;在凤山县担任教谕的先后有16人,担任训导的先后有4人。在三县任职教谕、训导的先后共有63人,也全部是福建学者。

  书房、书院等教育机构也逐步发展。据统计,迄光绪19年,全台共建书院45所。

  此后,在台的历代上层人士都十分重视、保护并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在日据期间,台湾各界人士为保卫中华文化,抵制日本占领当局的“皇民化”作了不懈的努力。1949年以后,台湾各界人士为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也做了很多工作,这对于中华文化在台湾地区生根、发展是具有决定作用的。

 

编辑:贺晨曦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