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岛资讯

台湾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概况

时间:2007-12-12 13:12   来源:SRC-423

 

一、台湾青少年存在的心理问题

 

1.社会原因导致自杀率上升

台湾青少年自杀率近年来逐年上升,自杀者年龄不断下降,自杀已居台湾青少年死因第三位,增幅已居岛内自杀各年龄层之冠。生活相对优裕的台湾青少年何以用这种方式提前结束自己的生命?综观岛内各界反应,社会原因不容回避。台湾师范大学心理辅导系教授陈李绸认为,台湾经济不景气、学生学习压力大是造成青少年自杀率上升的主要原因。她说,台湾经济连年的不景气造成社会失业率不断上升,许多家庭因失业而面临生活困境,作为家庭成员的青少年同样备受困扰,对前景感到悲观,并产生对自我的否定情绪。当社会氛围让成年人都感到挫折的时候,青少年的孤独、无助、无望也就可想而知了。

 

2.“教育改革”加重学生负担

从学生自身的学业而言,台湾这几年“教育改革”似乎没有停过,不断出台教改方案。但一味仿照欧美教学方式,反而增加了学生本已很沉重的学习负担。教改的不力,学业的压力,让很多学生无法享受学习的快乐,读书成了很大的负担。

 

3.家庭隔阂,亲子淡漠

台湾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也存在很多问题。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台湾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日益减少,父母在精神上给予子女的关注严重不足。台湾媒体曾对岛内家长作过问卷调查,发现与孩子经常交流的父母少之又少。这也是许多青少年沉迷于网络世界寻找情感寄托的重要原因。青少年对家庭、对社会越来越不信任,与家庭成员的隔阂不断加深,进而走向逆反和自我封闭。同时,由于从小生活环境相对平顺安逸,青少年的抗压性较差,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一旦遇到挫折就无所适从,容易寻找极端的方式解决困扰。所以,飙车、吸毒、打群架、杀人放火在岛内青少年中屡屡发生,甚至自我了结生命。

 

二、台湾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与理念

 

台湾学校心理辅导经历了发源时期(1951—1960年),实验时期(1965—1966年),推广时期(1966—1968年),应用时期(1968—1984年),成熟时期(1984至今)。至今已完全成为台湾中小学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实现了教学、训导、辅导一体化。

 

台湾教育界理解心理辅导的意义为:

1)它是一种助人的历程和方法,由辅导教师根据某种信念,提供某些经验,以帮助学生了解与充分发展自己。

 

2)在教育体系中,它是一种思想(信念),是一种情操(精神),是一种行动(服务),是基于对人类的基本关怀(爱),以协助学生自我了解为起点,以协助学生自我实现为目的。

 

3)辅导的目的在于“助人自助”:辅导是协助个人自立、自助,而非代替学生解决问题。所以辅导教师的工作不是“送鱼”,而是授人以渔;不是拯溺,而是教人如何游泳;不是救人,而是教人如何自救。

 

三、教育方式:全方位的心理关怀

 

家庭

台湾心理学家认为: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根源于家庭,形成于社会,表现于学校。系统式家庭治疗也认为,来访者只是家庭问题的携带者。其症状是家庭成员间相互作用的表现。由此可见家庭成员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此,家长是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环节。这项工作包括:

 

1.需求评估。通过与学生、教师的访谈,通过对家长教育子女方面的心理测量,摸清家庭教养状况和存在问题。

 

2.整体辅导。对于家长的共同需求和带普遍性的问题,由专家进行讲座辅导。

 

3.分层辅导。例如,小学阶段的辅导任务包括:对低年级学生家长进行子女入学适应方面的辅导;对中年级学生家长重点进行子女学习适应性的辅导;对高年级学生家长重点进行子女青春期的辅导。

 

4.分类辅导。针对单亲家庭、重组家庭、下岗家庭、原住民家庭及亲子关系恶化家庭等不同类别家庭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指导工作。

 

5.个别家长辅导。前面几个途径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个别帮助解决。

 

学校

台湾将心理辅导工作作为教育的核心工作,制定了相关条例和实施要领。指出,小学的辅导“由级任教师及各科教师,透过各科教学情境,充分利用讨论、报告、说话、参观、表演、绘图、工作、唱游、填表、作业、辩论、角色扮演、游戏治疗等团体辅导的技术,注意发展儿童群性,在学校的团体生活中,培养服务人群和合作的精神,启迪其高尚情操,培养其向上意志,美化其人生理想,以达辅导目的”。在中学有辅导活动的课程与时间。团体辅导是配合各科教学及团体活动、班会、朝会实施。个别辅导则要求“认识学生身心的发展和个别差异,经详细的观察、调查、测验、咨商诊断等过程后,作具体的记录,综合研讨供各项辅导与教学的参考”。

 

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化建设方面,台湾有着成功的经验。台湾心理辅导从无到有、从实务走向理论、从行动走向制度的发展历程已经几十年了。他们认为规范化、专业化制度建设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的必由之路,而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是其关键和前提。

 

政府

台北市教育局的《心教育“白皮书”》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启动正向的心念,建立多元的价值观念,打造优质的教育环境,建构新世纪的教育发展主轴。

 

“白皮书”提出以全人教育及终身教育为主轴。全人教育包含:适性发展、人文素养、能力培养、生命教育、两性教育、情绪教育、法制教育。

 

“白皮书”提出建立循序推动的模式:循理的说服、自然的顿悟、无形的劝化、远景的建构、谨慎的置换、价值的澄清。

 

20037月,台“教育部”训育委主任吴荣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教育孩子要从了解孩子开始,孩子的自我保护也应从早做,要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只注重学习成绩和升学率。”他还介绍,教育主管部门针对青少年自杀易发人群,已实施“青少年心理辅导计划”,并制作自杀防治手册,开设24小时心理咨询专线等以加强应对。

 

但更多的社会人士强调社会自身对青少年的影响,认为如果整个台湾的经济发展、就业状况、教育目标、社会风气乃至政治乱象等没有根本的改变,青少年自杀这一令人痛心的现象将难以遏制,因为,希望与前途毕竟是决定年轻人生活并奋斗的最重要的理由。

 

四、心理辅导教师的要求与培训

 

依照台湾的规定,一个合格的辅导教师在大学中应修满下列课程:辅导原理(4学分)、教育与职业资料分析(3学分)、心理与教育测验(4学分)、团体活动指导(2~3学分)青少年心理学(2~3学分)。必修课与选修课修满20学分。这是一般情形。

 

另外,台湾中小学在聘请辅导教师时还会考虑下列因素:

 

1)教育程度:任何辅导人员必须具备学士学位,以具有硕士学位为佳。

 

2)工作经验:在从事辅导工作之前,最少有两年的教学经验,最好还具有一年以上的教学外的工作经验,如社会工作、行政工作、公众服务等经验,另外还需要有3~6个月的处理辅导业务的实际经验与实习。

 

3)专业技能:从事辅导所需的专门技能包括咨询、调查、问卷、测验、个案研究、心理治疗、资料收集、联络服务等技能,并具备教育心理学、社会学、职业教育与辅导的技能等专门训练。

 

台湾辅导教师的培训内容与要求:

 

培训可以有两条途径,一条是从大学毕业生中选拔,另一条是从中小学教育工作者中选派。不论是哪种途径,都要参加辅导理论的学习、培训及辅导实习,其理论学习包括下列四个部分:

 

1)基础课程类:心理类有儿童心理学、青年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学习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卫生等。教育类有教育原理、教育哲学、教育与学校行政等。社会类有社会文化发展史、人类学、社会学。专业基础类有辅导的理论与哲学、咨询理论与原则等。

 

2)专业课程类:辅导心理学、职业辅导心理学、团体辅导学、教育及心理研究法、辅导评价等。

 

3)技能学科类:会谈的方法与技术、辅导资料的收集与应用、个体与团体辅导方法、行为调适问题、社会关系等。

 

4)其他学科类:教育与心理测验、课外活动的理论与辅导、生物学、经济学、法学概论等。

 

学员在完成了上述理论学习后,方可参加辅导培训或到专门机构接受实习研修,时间一般为一年左右。培训的内容主要以技能和品格为主。技能培训包括会谈、人际关系处理、问题解决、书写辅导个案报告等内容;品格方面包括人格调适、稳定的情绪、机智、同情、忍耐、热情、合作、服务等内容。

 

实习分实验室实习、校内实习与校外实习三种。实验室实习如测验的实施、统计结果的分析。校内实习如具体的辅导工作过程的参与。校外实习如到社区服务机构、儿童福利院、慈善机构工作等。实习时有专门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及考评。一年左右的实习后,才可正式被聘为中小学辅导人员。

 

培训机构及课程设置:

目前,台湾中小学辅导人员的培训机构主要是大学及独立学院的心理系、教育系、教育心理系及辅导系。

 

例如,辅仁大学应用心理学系,以培养专业辅导人才及临床心理学、心理治疗人才为主。所开设必修课为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教育心理学、辅导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咨询理论与技术、社会心理学、心理卫生、团体辅导、心理测验、生理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所设选修课为青年心理学、学习心理学、教育与职业辅导、特殊儿童心理与辅导、个案研究等。

 

总而言之,台湾对辅导教师的资格、修养、责任都有严格的规定,这些规定是台湾的辅导能长期被社会认同,并得以不断发展的条件之一。

 

编辑:贺晨曦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