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台湾军事建制,除少部分时间外,大都以防卫为主,与历来统治政权——荷西殖民者、明郑王朝、清朝、日本殖民者、“中华民国”台湾当局——息息相关。
荷据佣兵
17世纪之前的中国元明两朝虽在台湾澎湖群岛设巡检、彭湖游,但未在台湾本岛设置军事力量。即使1624年控制台湾西南部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的军事力量都未臻于成熟。
1624年,荷人占领台湾大员,展开以经贸为主的台湾经营。东印度公司着重通商及传教,对台湾军事防卫不加重视。然而,另一方面却仍以其驻守在台湾的军事力量,达到殖民统治目的。为节省行政经费,地方不设行政官吏,驻台荷兰官民约有600人,以佣兵为主的士兵在2200人以内。
1635年11月23日,荷兰所属台湾长官普特曼斯率领超过400余名荷兰部队与新港社平埔族200人攻击平埔族台湾台南麻豆社。12月19日,麻豆社向荷兰投降,完全接受荷兰所属台湾长官及其政府统治。之后,荷兰统治政权借此军事力量,继续威吓其它地区的平埔族原住民。1636年,有数十个原住民族群向荷兰人投降,至此,荷属东印度公司以军事力量完全控制了台湾西南部。
除荷兰之外,西班牙也于1625-1642年间以台湾远征军为名,在台湾北部的基隆与淡水两地建立军事力量。其中,基隆和平岛以圣萨尔瓦多城为根据地,淡水则以红毛城为军事要塞。不过,两地驻军合计约只有300余人。1642年,荷属东印度公司派出佣兵700名及战舰数艘,从大员出发,接连攻下西班牙所建两城堡,西班牙在台的军事力量随之消失。
荷西殖民时期 | ||||
主要军事力量 |
兵力 |
统帅 |
指挥统治 |
时间 |
荷属东印度公司佣兵 |
最多2200 |
台湾长官 |
台湾长官 |
1624年-1661年 |
台湾远征军 |
数百名 |
鸡笼淡水长官 |
鸡笼淡水长官 |
1626年-1642年 |
郑家军
真正以军事力量有效统治台湾的,为郑成功在台湾的郑氏王朝,他与陈永华、郑经经营的屯兵态势和军事规模,也是台湾首见。这股由郑芝龙创建、郑成功承袭改良的军事力量,简称为郑家军。1642年,郑成功亲自率领约25000名郑家军攻打台湾大员,打败荷兰东印度公司所属佣兵,攻下台南一地,开始统治台湾。
郑家军军事制度与组织渊源复杂,且经多次变革。简单来说,其官职大约可分为五军戎政(五军戎务)、总督军务、管军提督、将军、亲军卫镇、陆师镇、水师镇及监军数部分。
1683年郑氏王朝覆灭后,郑家军将领与军队悉数内渡大陆。据《钦命太保建平侯郑造报官员兵民船只总册》,当时据守台湾的官兵共有37500名。
明郑时期 | ||||
主要军事力量 |
兵力 |
统帅 |
指挥统治 |
时间 |
郑家军 |
37500 |
延平郡王 |
延平郡王、正总督 |
1642年-1683年 |
台湾镇
清朝在台湾设置了台湾镇的主要军事力量。不过仍以预防民变的消极性军事力量为主,此情形直至台湾建省之后才改变。
台湾镇,又称福建台湾镇,初设于1684年,为清朝时期台湾地区最高军事单位,主官是台湾镇总兵。台湾镇总兵受台湾道(建省前)及福建台湾巡抚(建省后)节制,统辖镇标中营,兼辖台湾北路协、台湾水师协、澎湖水师协(1733年设)等三协,台湾城守营与台湾南路营等营,掌管兵力约在10000名至15000名之间。兵力配置据乾隆年间奏章所奏:“台湾澎湖水陆兵丁一万二千一百七十六名。除水师兵四千一百六十三名外,南北两路共兵八千零十三名。”
台湾镇在1895年日据后取消,最后一任总兵为当年5月上任的刘永福。
台湾清朝时期 | ||||
主要军事力量 |
兵力 |
统帅 |
指挥统治 |
时间 |
台湾镇 |
10000-15000名 |
台湾道或台湾巡抚 |
台湾镇总兵 |
1684年-1895年 |
台湾军
1895年,清政府因甲午战争失利被迫割让台湾,经过短暂乙未战争,清朝和“台湾民主国”的军事力量溃散,日本殖民统治开始。此后五十年间,台湾的军事力量以经过数度更名的台湾军为主。
台湾军为日本台湾军司令官辖下常驻台湾部队的统称,成立于1919年,由1907年成立的台湾守备队扩充而成,而更早之前则为1896年编成的台湾守备混成旅团。此阶段的军事统领,由台湾总督兼任。
台湾军主官为台湾军司令官,下辖台湾守备队(台北)、台湾步兵第一联队(台北)、台湾步兵第二联队(台南)、台湾步兵第三联队(台中)、台湾山炮兵大队(台北)、基隆重炮兵大队(基隆)、马公重炮兵大队(马公)、飞行第八联队(屏东)、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于1944年扩充改组为“第十方面军”,统辖冲绳、台湾、澎湖的防卫作战任务。
后期台湾军采取军事持久防卫战略,将重兵部署于西海岸,南部以高雄为重心,北部置重兵于台北,另在彰化、新竹设两个重兵游击师团,可以增援南北作战区。这也是第一个完整防卫台湾本岛的作战构想。依照战后投降盟军的资料来看,当时台湾军的兵力约在17万左右。
台湾日据时期 | ||||
主要军事力量 |
兵力 |
统帅 |
指挥统治 |
时间 |
台湾军 |
约17万 |
台湾军司令官或台湾总督 |
台湾军司令官 |
1895年-1945年 |
“中华民国国军”
军力 | |
服役年龄 |
19岁以上 |
适合服役人数: |
男性:4,749,537人(2005年) |
每年可征兵数 |
男性:174,173人(2005年) |
军费 | |
总计(新台币) |
2600亿(2004年) |
占台湾地区GDP百分比 |
2.6%(2004年) |
1945年,台湾于战后归还中国政府。台当局政府迁台之前,除二二八事件发生期间,台湾地方政府并未在台湾设置大量军队,而是以警备力量为主。1949年底,“中华民国总统”蒋中正带领数十万“国民革命军”从海南岛与舟山群岛败逃至台,同年12月28日在台湾岛内全面开始征兵。
1950-1980年代,台湾男子服役期为2至3年,军队人数约为43万以上。解严之后,随着政治风气改变、两岸气氛渐趋平和、台湾放弃反攻大陆等因素影响,台湾当局实行一连串军事精简。2001年,以服役期缩短为主的第一阶段精简结束后,台湾军队剩下38万,而此后又进行了第二波精简。
如今的台湾军事建制与成员,依照台当局“中华民国宪法”第36条,“中华民国”“总统”统率陆海空三军,行使统帅权指挥军队,直接责成“国防部”“部长”,由“部长”命令参谋总长指挥执行。
现今台湾采取征兵制,军官则以志愿制为主。整个军事力量由陆军、海军、空军、宪兵组成,战时可纳入海岸巡防署、警政署等司法警力为辅助战力。目前常备部队大约30万人,其中陆军20.5万、海军5万、空军5万、宪兵1.7万;预备军人约350万。
台湾当局 | ||||
主要军事力量 |
兵力 |
统帅 |
指挥统治 |
时间 |
“中华民国国军” |
30万以上 |
台湾地区“总统” |
参谋总长 |
19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