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敖之子李戡
“我的父亲李敖困于台湾六十年,以未念北大为憾,我愿意能超越这六十年的海峡,衔接这一心愿。”三年前,18岁的李戡在给北大的入学申请书中这样写道。很快他的愿望成真。如今已过去三年,刚参加完大三期末考试的李戡近日在北大接受《环球时报》专访,讲述他这几年的燕园生活。上课、读书、办社团、谈恋爱,李戡的校园生活很丰富,当然即将21岁的他也继承了父亲的批判精神,这批判的目光也没能放过他深爱的北大。
环球时报:在北大读书三年,你很少接受媒体采访,是基于什么考虑?
李戡:接受那么多媒体采访,肯定会影响学习,特别是我们经济学院,学业压力还是挺大的,大一大二的基础课程必须学好,否则后期就很麻烦,所以我要专心打好基础。
环球时报:能介绍一下你在北大创办的“文武学社”吗?
李戡:北大文武学社是我去年5月创办的,现在北大已有一定影响力。我们的宗旨就是要弘扬好的中国传统文化。文武合一,孕育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但这种关系现已明显失衡。文武学社的首要目标就是要重振这一精神。我们请了北大哲学教授陈鼓应先生作指导老师,台湾武坛名师马龙先生是我们的武术总教练。我们每周一到周四都有武术课,包括长拳和太极拳。我们还经常举办文化名家讲座,邀请过周恩来总理的侄女周秉德女士、台湾著名话剧导演赖声川等名家来谈传统文化,每场讲座都爆满。我感觉很有成就感。
环球时报:你平时会与父亲交流些什么?
李戡:父亲每天都会给我打电话。上周,我在复习中国经济思想史,刚好他给我打电话,我把课本中的一段念给他听,我们就讨论起这种研究方法,他最好玩的一句话就是,现在研究历史的这些人都被古人骗了,很多古人的原意都被研究者搞错了,这些研究者的古文基础太差,被古人骗完后又被马克思骗,以为可以用马克思的理论来解释这一切,但实际上搞得四不像。除了这些学术探讨之外,生活上我和父亲也是无话不谈,我交女朋友也会告诉他,他很高兴。
环球时报:你痛恨“李敖的儿子”这个标签吗?
李戡:我不会反感啊,相反会很高兴,因为这说明人们对我父亲的肯定。现在很多人会批评“拼爹”现象,台湾称为“靠爸”,也是很贬义的一种说法。但这种说法忽略了一个事实,就是其实每个人都在“拼爹”,从小到大都在依靠父母的帮助去成长,只是有人拼不过别人,所以就嘲笑人家“拼爹”。照我自己的理论,也许只有孤儿有资格骂人家“拼爹”。一个优秀的“爹”可以给自己的孩子更多,这无可厚非,我也不觉得从父亲那里得到帮助有什么可耻。父亲的光环对我是一种激励,激励我严格要求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