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84岁高龄的姚琢奇老先生,身体硬朗,声音洪亮,操一口还略微留着上海口音的普通话。他被誉为台湾“战地记者第一人”,2011年9月曾获台“国防部长”高华柱颁发“陆海空军甲种一等奖章”。
提到1970年登上钓鱼岛,姚琢奇还记得很多细节,40多年都不曾磨灭。姚琢奇早已退休,如今仍然担任“军事新闻研究会”会长,时常会出现在各类军事新闻节目中。
接到导报记者的采访电话邀约,姚老先生很爽朗地答应了,他一点都没有迟疑,非常愉悦地分享了当年登岛的点滴瞬间。
背景:1970年代台湾“保钓”兴起
在台湾新闻界,姚琢奇是绝对的老前辈。1928年出生于上海的姚琢奇,1949年2月底来到台湾,曾经在部队长期服役。战争结束后,便因为爱好使然,成为一名摄影记者。在1970年登上钓鱼岛之前,姚琢奇已任《中国时报》的摄影科科长,同时兼任美国合众国际社的摄影师。
姚琢奇说,其实在1970年之前,他就因为采访有机会在飞机上看到过钓鱼岛。姚琢奇回忆,那是1968年前后,当时有艘挂巴拿马国旗的“银锋号”报废船在驶往台湾准备拆解的途中被台风刮到了钓鱼岛附近搁浅,中国时报社就包了架小飞机飞到钓鱼岛,而姚琢奇就负责拍照。
姚琢奇肯定地说,当时无论是大陆还是台湾都不知道钓鱼岛底下有石油,因此很少有人关注这个岛,大家都没把它当回事,也没有任何军队在“驻守”。所以,自己在1970年9月2日登上钓鱼岛,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租个船,顺水顺风,一路就到钓鱼岛了。姚琢奇说,日本人都是后来才派人去进行所谓的“防务”,“所以后来的登岛,真就是要冒很大危险的”。
姚琢奇介绍,大约在美国宣布将钓鱼岛列屿的行政管理权交给日本的时候,台湾上下这才开始关注钓鱼岛问题。
选拔:挑“根红苗正”的记者登岛
在关注钓鱼岛热潮的背景下,《中国时报》当时的采访部主任汪祖贻提议派记者上岛考察,这个提议很快得到了老板余纪忠的认可。按姚琢奇的分析,当时老板会同意并决定派人上岛的动机与其说是“宣示主权”,不如说是为了打败竞争对手而为。
当时台湾报业的竞争非常激烈,各家报纸都在抢新闻,力争独家。所以,当姚琢奇等人被选为登岛人选之后,一直对外保密,只有少数高层知道。而被选定的这些记者,对外,是以出海了解休渔期捕鱼新闻的名义报备的。
姚琢奇强调,因为这件事的性质相当于报馆自己制造新闻,有些越界,所以余纪忠还是很小心,生怕惹来太大的麻烦。比如,在人选方面就颇费了一番周折。姚琢奇说,他是“国民党青年军”出来的,与当时国民党秘书长张宝树有私交。文字记者宇业莹是抗日遗族(烈士)子弟,在南京的遗族学校长大,填表时家长栏填的是蒋宋美龄。另一位文字记者刘永宁的父亲是国民党“立法委员”,这两人的后台显然都很硬。“唯一没有后台的是蔡笃胜,但他是报纸驻基隆记者站的记者,他负责找船,联络具体事务!”姚琢奇笑说,最后选定的人都可算是“根红苗正”,且一般人轻易都“动”不了的!后来的事实,也充分证明余纪忠的考量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