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岛资讯

台北如何抵御水患:近年力推“总合治水计划”

时间:2012-07-27 09:03   来源:新华网

  2001年的“纳莉”台风,对台北市民来说是难以忘怀的,短时强降雨造成台北城大面积淹水,交通大乱,灾损惨重。“吃一堑,长一智。”台北市政府工务局局长张培义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台北近年力推“总合治水计划”,希望以更先进的理念有效提升城市抵御水患的综合能力。

  台北盆地的特殊“水情”

  11年前,“纳莉”台风携带的丰沛雨量重创北台湾,人口稠密的台北市、台北县(今新北市)以及基隆市合计淹水面积达6640公顷。

  当时,流经台北市的基隆河水位暴涨,突破警戒水位后从堤防缺口灌入城区,让这座城市变了模样:主干道忠孝路被人们形容为“忠孝大河”,家具、杂物四处载沉载浮,停车场里泡满了汽车、摩托车,“捷运”(城市轨道交通)因地下轨道及站点进水而全面停驶,有市民为了抢救爱车而失去了生命……

  有着水利专家背景的张培义向记者介绍了台北市特殊的“水情”:台北地处盆地,上游有2个大水库,基隆河横贯而过,西有淡水河,南有新店溪、景美溪,此外还有“次要河川”和“支流河川”8条;平地年均降雨量约2900毫米,山区则高达4500毫米,每年的汛期从5月到11月,其中7到9月为台风季。

  “这段时间里,我们是最紧张的。”张培义说,天灾常常是难免的,我们要做的是减低损失、保护市民。

  台北的防洪排水建设与管理

  台北市水利处副总工程司陈郭正介绍说,该市的防洪排水主要由河川系统、雨水下水道系统和抽水站系统构成。

  他告诉记者,基隆河、淡水河、新店溪和景美溪4条“主要河川”的堤防在200年一遇标准上加高1.5米;“次要河川”双溪的堤防在100年一遇标准上加高1米;其他8条“支流河川”的堤防在50年一遇标准上加高0.8米。

  雨水下水道的设计降雨强度,平原地区以5年一遇为标准,每小时流量为78.8毫米。计划兴建长度约540公里,到2011年底已完成约522公里。

  此外,台北市目前共设置64座永久雨水抽水站和21座临时雨水抽水站,共有402个抽水机组,总抽水量达每秒2093立方米。

  陈郭正告诉记者,台北市对防洪排水设施每年要做2个阶段初检,之后再进行复查,还有不定期的检查。对于下水道系统,除了日常的定期清理外,在汛期更投入2倍的人力。

  张培义还介绍说,“纳莉”台风之后,捷运系统将防洪标准进一步提高到了200年一遇标准上再加高1.1米,增加了自动防水闸门。此外,市政府还对民众在自家装设放水闸门提供50%的经费补助。 

编辑:郭莹莹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