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岛资讯

台湾写真:在纪州庵听隐地讲述城市与阅读

时间:2012-04-23 09:05   来源:中国新闻网

  暮春4月一个阳光普照的早晨,数十位中年以上的文学人齐聚台北城南同安街尽头、老树荫下的纪州庵,在春光、好茶相伴下回顾城南文脉的起落。

  台湾资深出版人、作家隐地先生也从附近的厦门街移步前来。

  本名柯青华、年逾70的隐地,1975年就在厦门街113巷创立尔雅出版社,至今仍把书籍当手工制品、走1年约20本书的小规模出版路线。他不变,但周边曾经蓬勃的文学荣景已成往事。

  被称作台北第一个文学专属艺文空间的纪州庵文学森林,当天为“纪州庵暨城南文学脉流展”办开幕礼。台北城南,是战后台湾文学发展史上举足轻重的场域,由同安街向周边辐射,包括邻近的厦门街、牯岭街,更远可至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大学。

  追溯到国民党政权1949年来台,因上述区域有日本人遗留下许多机关住所,当局文教机构与公务员、教师、知识分子遂落脚此间。1950、60年代,不少文学人开始兴办社团、期刊,1970年代“纯文学”、“尔雅”等出版机构应运而生。

  文艺界前辈、当时还是青年的界中翘楚林海音、余光中、王文兴等都在此频繁活动。隐地说,年轻时他们一起读的书,永远留在脑海。“最近在播放大陆拍摄的电视剧《京华烟云》,那是林语堂的小说,我们年轻时候都读。”

  娱乐单调的年代,阅读在许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他说,透过书我们接触这个世界、打开一扇窗,阅读让人心里踏实、不寂寞。

  展览中一幅照片记录了1960年《现代文学》创刊时编辑委员群体。当时尽显青春稚嫩摸样的陈若曦、白先勇、李欧梵等文学人,许多年后仍活跃于台湾及海外。

  隐地自创门户后,为王鼎钧、张晓风、席慕容出版的《开放的人生》、《我在》、《时光九篇》等作品都大受欢迎。白先勇早期代表作《台北人》1992年交付出版,至今仍是尔雅的招牌书。

  多年后印刷业发达了,新书和新作家一波波到来,海峡两岸却有许多知名书店传来关张的消息。隐地很是忧虑:整个时代在改变,年轻人开始网上阅读,他们当中很多人没有机会接触纸版好书。

  “一个城市如果没有书店,是釜底抽薪。”隐地强调,有书店,书才有生命;如果全部的书都要通过网上才能买的到,对都市是个遗憾。

  为此他一直游说爱好文学的朋友们,除了你自己喜欢写作以外,最重要,去经营一家好的书店,让城市多一个好的风景。有机会他就呼吁,教育、文化当局不可以接受了新事物就把旧的抛弃,很多旧东西有其意义,要把它留住。

  纪州庵,曾是日据时代日本商贾、官员聚会的高级餐厅。2000年这处已破败不堪的历史遗迹因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师生携手当地居民,不断奔走而得以留存;去年6月起,台北市文化局将整理好的部分建筑交付专业文学团队“台湾文学发展基金会”经营。

  这里被期许作台北文坛的“客厅”,但隐地说,我们也知道纪州庵有一段很辛苦的路要走,新店溪河畔是台北较偏僻的角落,要让别人知道就不容易。

  纪州庵文学森林的馆长封德屏当天聚会中对朋友们说,文学的活动本来就是寂寞的,希望大家给予热情,让我们把文学的阅读、美感用很平和亲切的方式介绍出去。

  还好在周边纪州庵仍有伙伴。近年,隐地和妻子林贵真将厦门街旧宅打造成雅致宜人的尔雅书房,让读者、出版人、作家在此文艺沙龙交流。

  不想轻易放弃坚守多年的文学理想,隐地说,起码今天我还挺在这里,这个时候不能随波逐流。尔雅最近又把好多1930、40年代老作家的书重新印出来,“文学新的、旧的,殊途同归,都重要”。 (记者 刘舒凌 陈立宇)

编辑:郭莹莹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