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岛资讯

驻台记者专稿:诚品——不靠卖书赚钱的书店

时间:2011-11-07 13:48   来源:东南网

  东南网-海峡导报11月7日讯(驻台记者 刘强文/图)写这篇观察时,文档后面的浏览器页面一直在七彩变幻着,那是诚品书店周年庆的线上DM。因为“光合作用书房”遭遇危机,这期社会新视力将目光瞄向海峡彼岸的诚品书店,而诚品今年的周年庆主题,恰恰就叫“光合生活”———“光,折射眼底,投射心田,幻化缤纷的光合生活”。 

  当大陆的实体书店纷纷倒下,当身边的人文去处渐渐不支,我们更为好奇,台湾诚品是如何成为“华人世界最佳书店”的? 

  诚品神话是风景更是人文圣地 

  如果说“光合作用”曾是厦门引以为傲的文化风景,那么在台湾,这顶桂冠属于诚品,而且是更高级别的。 

  101大楼是台北的地理地标,不管在哪,它都能指引你找到行进方向;而诚品书店,则是台北的文化地标,不管从哪来,它都是最吸引你的目的地。 

  诚品书店(EsliteBookstore),1989年由吴清友创立于台北,目前在台湾共有53家分店、2家儿童馆、2家文具馆、5家音乐馆,在2300万人口的台湾,年客流量近1亿人次,曾被《时代》杂志评为亚洲最佳书店。 

  对于书店来说,最有说服力的当然是读者的评价。台湾学者刘维公认为,如同云门舞集,诚品已经成为都会中产阶级必要的朝圣之地。而云门舞集创办人林怀民曾说,到岛外表演时,他的乡愁是诚品书店。 

  日本女作家新井一二三曾经写过,“我曾经有一次认真考虑搬到台北,为的是一家诚品书店”。很多香港人去台湾,甚至只是为了去一趟诚品。而台湾观光局的广告片里,诚品书店也是最抢眼的一道风景。 

  单日300万元(新台币,下同)的营业额、单日5万人次以上的顾客、凌晨4时还要排队入场———1995年,诚品仁爱老店举办“今夜不打烊”搬迁告别活动,意外创下台湾书店史上三大纪录,也促使诚品敦南总店从此推出“24小时不打烊”的创举,成为全球第一家24小时营业的书店,“半夜逛书店”从此成为台北夜生活的一大特色。 

  诚品怪象不像书店更像阅览室 

  多雨的台北,书店是一个极好的去处,身处寸土寸金的闹市区,悠闲地在书丛中流连忘返,心里总会生出几分奢侈感。而你所能想象的梦幻书店,大概就是诚品的样子: 

  空间明亮、开阔,对称而有层次,连贯而又有间隔,装潢色系沉稳、温馨,实木地板洁净吸音,书香中混着淡淡的咖啡香味,身处其中很容易沉静、放松下来。更为难得的,是对读者体贴入微的细节设计:书架高度让大多数人伸手可及,书柜面保持15度倾斜迎合视觉习惯,区块间用不同的坡度或阶梯衔接,长条凳、椅子四处放置,读者有丰富的选择,可以随时抱着喜欢的书坐下来细读。 

  与我们的过往经验不同,在诚品看书你不需要任何的“负疚感”,想看多久就多久,因为在这里,阅读跟买书受到同样的尊重。早在诚品创始之初,吴清友就已经将诚品的未来发展定位到了人文的高度———诚品不是自己卖书,而是推广阅读。因时代而异的诚品,希望超脱,不只是书的交易所,“人”才是他们主要优先的关怀。 

  因此,除了经营外,诚品还经常邀请文化创意界与学术界人士参与演讲、展览、座谈、出版等各项文化活动,每年都会举办近500场音乐、戏剧、舞蹈、建筑等相关活动。吴清友是这样解释的,诚品强调的是一种文化场域的体验、参与,有很多读者到诚品来不一定要买书,但他知道到诚品来可能能够看到一场表演、对话,一个画展,一个人在阐述他的旅游经验,一个人在讲他的宗教观、生命观……所以,诚品基本上不是被定义为实体书店或者单纯的书店,诚品应该是个文化、生活场域,它是必须由你来体验、参与、集体创作的。 

  诚,是一份诚恳的心意,一份执着的关怀;品,是一份专业的素养,一份严谨的选择。诚品的英文名源自古希腊文eslite,意指“精英”,诚品希望能够吸引更多的社会精英光顾书店阅读、消费,亦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够通过到诚品感受文化而成为社会的精英。 

  为此,诚品书店喜欢选址在交通最便利、人潮最集中的地段,以最考究的建材及空间规划,开辟前所未有的都市文化休闲广场。诚品不只是静态的书籍展示,也是动态文化活动对话的空间,书店不再只是文艺讯息的供应站,更是人文交汇互通的中心所在。

  诚品秘诀从品牌中挖掘最大商机

  当然,如果只有这些,诚品的命运也许和其他人文书店一样,烧钱硬撑,直到撑不下去为止。诚品真正的成功之道,在于它在人文理想和商业经营之间找到了一种平衡,寻找到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运营模式。

  以诚品信义旗舰店为例。2006年元旦,这家耗资7亿元的诚品第46家店开张,占地7500坪(1坪约为3.3平方米),分成58个不同馆区,每一馆区都像一个专业图书馆,书籍有39万种、500多万册。光装修费就花了6亿元,每个月租金还要3000万元,包括地下二层、地上六层,以此划分为诚品美食、诚品流行、诚品视界、诚品设计、诚品书店、诚品风尚、诚品生活和诚品文化。

  事实上,和大陆的实体书店遇到的问题一样,诚品书店创立后曾连续亏损16年,而且至今也没靠卖书盈利。但如今卖书只占诚品总营业额的三成,诚品真正的成功,是像信义旗舰店这种“商场加书店”的复合经营模式。通俗说,就是用现代百货来为书店“供血”,低价、长期租下大面积楼宇,充分利用诚品的文化品牌效应,吸引其他商业店铺入驻,经营高附加值的文化展演、创意商品销售、服装销售以及餐饮等。

  但这种复合式经营,并不是简单地扩展贩卖产品种类、招募进驻商家,而是更精确地抓住既有品牌的形象与价值,从文化、创意、人文艺术、品味与生活的概念出发,发展独有的诚品百货。如今,“诚品”两字,早已衍化为一个特殊的品牌、一种特别的生活方式、一个庞大的消费人群。

  记者观察

  卖读者比卖书更赚钱

  博客来、金石堂这些台湾网络书店,不仅有低很多的折扣,还与7-11、全家等遍布全台的超商合作,消费者可以就近货到付款。

  对于图书定价高又少有折扣的岛内实体书店来说,生存压力一点也不比大陆同行小。诚品的成功,在于它跳出了价格这个“死循环”,因为降价永远比不过网络对手,也永远无法满足读者的要求。

  诚品让人敬佩的,是它从绝地找出一条发展的金光大道。当其他对手还在盯着读者兜里的那点钱的时候,诚品已经把读者“打包”卖了。

  诚品的策略,就是在最方便的地方打造最好的书店,再用最多的书、最好的艺文活动、最好的阅读环境,吸引最多最好的人群。而这些认同诚品的人群,有着相似的生活态度、人文认同,更有着相似的经济基础、消费能力,正是各路商家争抢的优质消费群体。

  这也是为什么诚品喜欢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人文色彩与生活风格开设分店,设计各异其趣的陈设风格及书籍内容,如白领聚居的信义店注重商业人文特色、青少年聚集的西门店增设漫画区、天母店注重休闲旅游与家居书籍。

  诚品引来了他们,就等于守住了金库。剩下要做的,只是如何和其他商家合作,慢慢“掘金”。

编辑:郭莹莹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