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荫苍苍的殷海光故居,夏日虫鸣鸟叫,整座院子特别热闹。(记者陈立凯/摄影)
顶着艳阳,在温州街的巷弄中穿梭找寻故居,深怕迷路、我小心翼翼的按图索骥;一往右转,在红砖瓦屋的巷弄终点,殷海光故居静静坐落其中,漆着天空蓝的大门半掩,有些幽僻静谧却不免带点萧瑟之意。
拆警卫亭 保留大片庭院
不同于康青龙一带坐落许多日式宿舍,殷海光故居、温州街附近多为光复后才陆续兴建的台大宿舍,殷海光故居前身则是供人休憩的警卫亭。1956年殷海光确定居住此地后,才将警卫亭拆掉重建。
殷海光故居占地约250坪,庭院宽广、为典型日本宿舍规格,但房屋原本仅20多坪,设有一房一厅与卫浴基本配置等;足见其兴建当时并未大兴土木,仅维持生活基本所需即可。而房屋虽为日式木造建筑,内部设计也早已不同,改为石地板与防蚊虫的纱门窗。
殷海光过世后,故居由另一位台大教授承接,屋内摆设已不若过往,后来也由原本木造屋舍,增建了水泥后半部房屋。2003年台北市政府指定为市定古迹后,2008年由殷海光基金会经营,将故居改为殷海光与自由主义思想的展览空间。
喜爱园艺 庭院开山辟河
一踏入故居,林荫遮天、植物生长得茂密旺盛,整座庭院充满了虫鸣鸟叫;殷海光基金会董事长顾忠华提到殷海光非常喜爱植物园艺,乐于在庭院种植花草,现在庭院中仍保留殷海光当初填的那座辜凤山,另一边则是他开凿得愚公河。
殷海光热中打造园艺,除了开山辟河,更在小屋旁为女儿殷文丽建了座小泳池;于今展览厅内也留下不少当时他在庭院内耕种、打理的珍贵影像。
但由于愚公河最初估计可能是援引公圳水源,水圳停用后河道堵塞,活水成了死水,加上夏季愈发燠热,让庭院孳生不少蚊虫;另外由于人手问题,目前庭院植栽未能善加保养稍显杂乱。基金会预计未来争取到经费后,能加以翻修并将愚公河改为生态池,活化池水再利用。
故居内现已改为殷海光故居其人其思想的展览空间。(记者陈立凯/摄影)
虽为日式宿舍外观,但门窗均已改为玻璃或纱门窗。(记者陈立凯/摄影)
故居内也展出殷海光创作,可供人随意翻阅。(记者陈立凯/摄影)
参观信息
地址:台北市大安区温州街18巷16弄1之1号
电话:02-2364-5310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六(公告假日除外)上午10:00至下午17:00,每逢周一、周日固定休馆。机关团体或学校参访需于一周前事先预约。
【联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