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听到“蒋总统”,人们会不自觉地在行为动作上形成条件反射。
辛亥革命百年之际,大陆第一部关于蒋介石思想言论的书刊──《蒋介石自述》(上卷)近日付梓出版。据悉,此书内容主要来自台湾发行的《‘蒋总统’嘉言录》。对于岛内四五十岁的人来说,《‘蒋总统’嘉言录》可谓张口就来,而这仅仅是当年台当局造神运动的一个缩影。
蒋氏语录回顾人生
据《蒋介石自述》的编选者师永刚介绍,该书本着“笔则笔,削则削,不烧香,不媚俗”的态度,删减了《‘蒋总统’嘉言录》中对蒋介石的刻意描摹或有意误导,试图以蒋氏语言还原真实的蒋氏人生。据悉,全书收录了蒋介石百余篇谈革命、谈儒学、谈青春、谈治国、谈信仰、谈曾国藩的人生感悟,以及10篇公开演讲稿。
对于新书的蓝本《‘蒋总统’嘉言录》,师永刚介绍说它出自蒋介石文胆秦孝仪之手。上世纪六七十年,台当局要求民众对此书倒背如流。“那时《毛主席语录》是大陆人民耳熟能详、倒背如流的。由此可见,一边有什么,另一边也要与之相应地有什么。蒋介石退守台湾后,内心仍然没有放弃和他此生最强劲的对手的无形较量。”师永刚说。
造神形成条件反射
提起《‘蒋总统’嘉言录》,台湾的“60后”、“70后”甚至“80后”都能说上几段故事。岛内作家廖信忠在《我们台湾这些年》一书中回忆,当时学生作业本上都印着《‘蒋总统’嘉言录》里的名言——“生活的目的在增进人类全体之生活,生命的意义在创造宇宙继起之生命”。廖信忠上大学念哲学系后,有一天老师突然很严肃地问了一个问题:“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没想到大家想都不想,异口同声回答“创造宇宙继起之生命”。语闭,全班哄堂大笑。
当然,台湾校园里被打上“蒋公”烙印的事件绝不止于此。40几岁的老吴是台北的一名普通职员,他介绍说,当时学校的校庆正是10月31日蒋介石生日。每年这一天学校都会摆上寿桃、寿面,学生们齐声高唱祝寿歌:“领袖的脸上微微笑,快乐的诞辰在今朝……”
对“蒋总统”的“爱戴”还形成了种种条件反射。廖信忠回忆,校长或老师在操场训话提到“蒋总统”时,全校学生就要赶紧立正站好。如果是上课场合老师讲到“先总统蒋公”,也能听到全班椅子一拉,大家瞬间坐得笔直表示尊敬。如果听到隔壁班也出现这种拉椅子的声音,就知道隔壁班老师也讲到“先总统蒋公”了。
蒋介石去世后,台当局的造神运动仍在继续。继《‘蒋总统’嘉言录》之后,秦孝仪又拿出了一篇《‘总统’蒋公遗嘱》。可能由于词句太难不易普及,之后台当局又捣鼓出了一首通俗版的《‘蒋公’纪念歌》。每年4月5日清明节是蒋介石“逝世纪念日”,台当局在这一天都会播放这首《‘蒋公’纪念歌》。于是一些小孩自作聪明,给自家长辈扫墓也唱起“‘总统蒋公’,您是人类的救星,您是世界的伟人……”,结果招来父母一顿好骂。
时间让蒋氏走下神坛
对于台当局的造神运动,当时没有人敢公开质疑。廖信忠在书中分析说,之所以如此,其一是大家不会拿自己的脑袋开玩笑;其二是经过台当局几十年的洗脑,民众开始把“蒋总统”的一切视为理所当然。比如当时台湾小学课本里有很多蒋介石的小故事,像有名的“蒋总统”小时候看小鱼逆流而上领悟人生道理,或者“蒋总统”在日本读军校时当面与日本教官辩论,当时“每个人都是单纯地相信着”。
如今,随着蒋介石铜像、遗像逐渐挪出学校、机关,台湾民众也了解了逆流而上的鱼品种不可能出现在浙江;《蒋介石日记》则披露了“蒋总统”好色的一面。当然,台湾舆论也认为,随着蒋氏研究在大陆的兴起,也许蒋介石也不一定再是那个“卑鄙、卖国求荣的人民公敌”。
相关链接:
蒋介石渐从课本中消失
与《蒋介石自述》顺利“登陆”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曾经人手一本的《‘蒋总统’嘉言录》如今在岛内难觅踪迹。
蒋介石印记在岛内被擦去并非一朝一夕之功。1962年的台湾教材中有4篇讲述蒋介石故事,到1985年教材中只剩下2篇。如今岛内多个版本的语文课本中,“蒋公”通通不见了。台湾历史课本中,也只有高中教材里才出现“蒋中正”3个字。一名蔡姓小学老师说:“每个时代都有励志、代表性人物,我们那个时代是‘蒋公’,但这个时代的小朋友可能需要棒球明星王建民吧!”(《世界新闻报》 记者 吴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