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旺报》“两岸征文”栏目日前载文《台湾人看大陆 离梦想愈近愈好奇》,作者来自台湾,在大陆旅游期间遇到了对台湾“好奇”的大陆司机,司机对隔海相望的台湾充满了好奇,作者不禁感叹“跨越海峡是朝朝暮暮的梦想,离梦想愈近愈是好奇”。
全文摘编如下:
“等个人游开放了,我一定到台湾找你”,这一趟到大陆3天,好多人都这么跟我,因为跨越海峡到台湾是他们朝朝暮暮的梦想,离梦想愈近,他们愈是好奇。
“小李”是酒店接送客人的司机,很健谈又风趣,他先是问“台湾的高速路有多长?”我想这是他的职业病,他每天得载着客人跨县城地跑,搭他的车稳是稳,不过油表没低于100公里过,他说,“咱们这还能开得快些,往北走路都积雪了,走都走不了了”。
他还问“你们台湾的女孩听说都特漂亮、特会打扮”,因为他从许多台商客人口中听说了,也看过台商随身携带的妻子、女儿照片,还有网络交友上的照片,我告诉他“台湾女人真是好的没话说”。
他也很好奇许多朋友到过台湾,带回去什么饼啊还是酥的还特别好吃咧,我告诉他,应该说是凤梨酥吧,内馅都用台湾本地产的新鲜水果揉成泥做的,有的老店都做了几十年了,味道还是不变,就是因为台湾的水果甜。他也从许多到过台湾的朋友口中听说了阿里山、日月潭、花莲这些地方,“听说这些个地方都顶漂亮的”,他的车上也有几张台湾风景区的明信片,拿起来问我这是哪、那是哪,“我到台湾一定得去瞧瞧”。
搭他车的沿路上,他一直哼着《高山青》这首歌,我也跟他一起唱和着,他说台湾歌特别好听,“大陆好多人会唱邓丽君的歌,你一定也会吧,教教我”,我教了他唱《小城故事》,他问我“这首歌是不是说着台湾啊”。
“小李”好奇着很多台湾的事,许多都是到过台湾的朋友给他回答,他问“个人游听说快要开放了,我得自个去一趟台湾,才知道朋友说的对不”,我说那是当然的,听着别人家说,总是有点距离。
“那等个人游开放了,我一定到台湾找你,你得带着我去瞧瞧”,像“小李”这样对台湾充满好奇的人,就等着自由行开放了,来台湾寻找他们的答案。
“台尊陆卑”不再 台干尴尬
随着产业性质、企业文化的不同,台干的角色也有不同。有的公司特意将台干特权化,形成一种 “优越性”,让陆籍员工心生畏惧,以便于管理。有的则是力倡平等,淡化台干的 “台籍性”,以培育本土人才。孰优孰劣,没有标准答案。
台干比大陆员工“高一等”
我之前工作的台干角色就是前者,台干们吃住特意与陆籍人员分开,厂内只有台干可以开车或骑车,一般员工就要靠双脚;台干可以不穿制服,不打卡,使用较好的设备,许多资深陆籍员工还在用CRT显示器;陆籍人员做个十几年顶多当上经理,不可能给更高的职位,台干们的职位则是从经理起跳。这种特意建立台干优越性的好处就是易于管理陆籍员工,台干在职位上就已经是高人一等,再加上隐于各种规定中的“台尊陆卑”,优秀陆籍员工的职场天花板可能很快到来,无法留下。
而我现在工作的台干角色则是后者,陆籍员工任经理、副理的比比皆是,餐厅只区分副理以上及以下,不以台陆区分。公司还特别交待台干的伙食不可以比一般员工好。但是无明显的区分后,人员管理就比较困难。这边的劳动条件每项都比国家规定的还要优渥,却仍无法满足员工。一位台籍主管发现所辖员工申请加班却在睡觉,就不准加班,竟引起该单位串联罢工,要求撤换该台籍主管。这在前者是不可能出现的状况。公司拔擢培养陆籍人员的意图似乎没被了解,台干们觉得自己越来越像在陆资企业工作,陆籍员工们自组的论坛仍免不了以“台陆”看事情。
干部本地化考验台干
听其他朋友说过他们公司各单位 (包括最小单位)的最高主管一定是台干,一旦出什么状况,台干一定可以接得上手。有些公司则是重要单位决不会让陆干领军,以免日后挟天子以令诸侯。
台干角色在不同企业各有不同,台干本身也会因派驻方式不同而有别。无根台商所雇的台干,因在台湾已无公司了,这些台干领的是“境外”薪水,与台湾的关系较淡,可能连家人都一起到大陆多年,在大陆买车买房,可以说已经离不开大陆了,在工作上显得稳定。有些台干则是台湾公司派驻,虽说是长期派驻,但与台湾母公司关系还在,派驻合约不会一签10年,母公司可能随时调其回台,这种台干较不易在大陆生根,工作上相对不稳定。陆籍员工也看在眼中,今天就算对这位主管适应了,过几日可能换另一位,还是先确定你会做下去再说吧。
其实任何本土企业到外地发展时都会遇到“本地化”的问题,初期一定是依赖自己的人马,培养当地人才会是终极目标。只不过因当地人员的素质,可能延缓或加速这一天的到来。台干们也该想想自己的未来,是要就此转化在此生根,还是准备随时撤退回台?留下来的心态调整好了吗?离开大陆后的大陆经验是否还是个优势?(作者:法海/桃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