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旺报》“两岸征文”栏目今日刊文《大陆人在台湾-台湾课堂初体验》,作者讲述了自己作为厦门大学赴淡江大学的交流生在台湾上课的点滴。
文章摘编如下:
推迟赴台一周,选课成为我们来淡江以后面临的头等大事。除了4门与厦大相近的专业课程,剩下的完全按照兴趣选择。淡大交换生直接通过人工加签选课,不需要考虑该科是否热门难选,所以是真正的“自主选择”。有了这样的定心丸,我就放心大胆地决定多听几门,再决定选课与否,这操作可比厦大百米赛跑似的“选课系统”方便多了!
抱着给老师留下好印象的心理和一贯的好学态度,第一节课我很谨慎地提前20分钟到达教室。台湾的课堂和厦大一样设施完善,最大的不同不是size小很多,而且座椅全是活动的。
我发现,几乎所有同学进课堂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从包里拿出食物和饮料,而且在老师开始讲课后仍然没有停止的意思。我是第一次见到全班在课堂上毫不掩饰地大快朵颐的场景,觉得有点不可思议。而美丽、干练的老师,完全无视台下的窃窃私语和美食飘香。
老师知道我的交流生身份,涉及到评价大陆的新闻事件就先对我说一声“不好意思”,而后蹦出若干“敏感词”。这多少让我觉得尴尬难安。虽然我由衷承认老师课讲得很好,在找到一门更容易转学分的专业课后,我还是把这门课给退了。第一节课,就在好奇与不适中草草收场。
周二的课程扭转了前一天的不安感觉。早上的体育课,瑜伽老师听说我是厦大学生,对我格外照顾。原来自从第一届厦大交流生来淡江以后,就一直有厦大同学选修这门课,而且学得都很用心,和她的交流也非常愉快。这让我提着的心放下了大半。听老师用台湾女性特有的温柔声调夸赞着陆生,让我颇有些不好意思。我运动神经不发达,体育课是最让我担心的课程。但老师一边教动作一边轻柔地对全班说的“不要担心,做自己就好,做到自己的极限就可以”的话语让我打消了畏惧。配合着舒缓的音乐,我第一次爱上了以前从不敢尝试的瑜伽,真是一种享受。
下午的传播研究方法课一人发了一张上学期期末的样卷。原来,台湾的大学课程很多是两学期连续的。既然在很多台湾老师的眼里,陆生是“认真学习”和“成绩优异”的代名词,那我也不想破坏这一印象。暗暗给自己加个油,玩的时候也别忘了还要继续用心读书哟!
短短4天下来,走马观花似的听了10几节课,粗略感觉到台湾课堂与我之前接触的课堂有不少不同。这种不同,不仅来自于老师的口音、教室的座椅、字体的繁简,这种不同,也很难让我做出“孰对孰错”的简单概括。也许,这种不同,还需我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慢慢体会。我异常珍视这样的新鲜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