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二次大战的那些法国人、德国人、捷克人等到战争后,终于回了老家。可我们回不去了。”爱国的人没有家可回,这个难题齐邦媛怎么也解不开。
齐邦媛:辽宁铁岭人,国民党政界人士齐世英长女。国立武汉大学外文系毕业,1947年来台湾,1968年入美国印第安那大学研究所,1988年从台湾大学外文系教授任内退休,受聘为台大荣誉教授迄今。曾任美国圣玛丽学院、旧金山加州州立大学访问教授,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客座教授。
本文摘自《南都周刊》2011年第2期,作者:钟瑜婷,原题:《齐邦媛:你懂我的痛吗?》
“二次大战的那些法国人、德国人、捷克人等到战争后,终于回了老家。可我们回不去了。”爱国的人没有家可回,这个难题齐邦媛怎么也解不开。
从两岁时父亲追随郭松龄兵谏张作霖、战败巨流河被迫流亡起,齐邦媛一家便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他们在日军的炮火中从南京辗转到西南;又在国共内战的硝烟里,从大陆漂流到台湾。《巨流河》里描述的,不单是一个家庭的流离史,更是20世纪中国的苦难史。自2009年出版以来,成为港台乃至大陆地区口碑最好的一本书。现在,八十六岁的齐邦媛坐在了我们面前,细细讲述她埋藏在心底里的最深的痛。
“你懂我的痛吗?”把最深的情绪讲出来,耗费了齐邦媛很大的精力。
2010年12月13日,台湾桃园县某养生文化村。天色阴沉,山峦间,一排排暗红色的现代化高楼于平地拔起,有少许老人在花园散步。
八十六岁的齐邦媛已经在这里生活了五年,2005年春,经过多次考察,她终于定下在这里的一间小书房写作《巨流河》。跟记者见面后,她缓缓走到大厅一侧的咖啡机旁,边熟练地操作机器,边用细软的声音说道,“我很现代的,喜欢喝咖啡。”她披着杏色针织衫外套,嫩黄夹紫丝巾衬着温和的脸,从容优雅。
台湾文坛称齐邦媛为“永远的齐老师”。2009年,齐邦媛自传小说《巨流河》在台新书发表会上,白先勇、蒋勋、简帧等近十位文学界人士均到场庆贺。这些“大咖”,在她眼中都是“极好玩耍”的“小朋友”。他们也亲昵地唤她为“台湾文学的守护天使”,朱天文、郑清文、黄春明等台湾现代文学家的国际能见度无不首经她手。
八十一岁时,各种病痛开始纠缠,齐邦媛决心要在还有点力气的时候,说最心底的话。花费四年余时间,几百页的手稿《巨流河》出版,成为该年港台地区口碑最好的一本书。
在书中,齐邦媛以“自传”形式,回忆了自己颠沛流离的一生。1924年,齐邦媛出生在东北辽宁,齐世英因追随郭松龄兵谏张作霖,兵败巨流河而流亡。二战后作为流亡学生,齐邦媛见证了近代中国的苦难历史。1947年,在国共战争的战火中,齐邦媛到台湾开始从事文学工作至今。
这场“自传”让白先勇失眠了,一直读到第二天早晨九点。尤其让他感动的是那唱着《松花江上》的东北流亡子弟,“抗战多么的壮烈,我们失去了生命中珍贵的好些记忆,齐先生替我们补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