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给湄洲人带来福分
前往妈祖庙的路上,浓雾环绕,能见度不高。在安静的小路上,穿着鲜艳的老太太提着篮子不时从笔者身旁走过。在一处妈祖庙前,几个早起的老妇人举着香,对着妈祖像躬身膜拜,袅袅升起的香混入浓厚的大雾里,看不出是雾还是香。
早上7时的农贸市场依然稀稀疏疏,许多菜摊肉摊还未营业。由于正值休渔期,偌大的市场里才有两三家鱼摊,卖的也不过几种鱼小鲨鱼、马鲛鱼以及不知名的鱼。虽然市场上人气不足,但是在市场边上的妈祖神龛里却早已青烟袅袅,一早就已经有人在此点香。
在路边,在小巷里,妈祖庙点缀在乡间的每个角落,而有妈祖庙的地方,就有虔诚的老妇人。她们大多身着鲜红色上衣,裤子则各有不同。据当地人介绍,红色代表吉祥,但不是湄洲岛的传统服饰,传统服饰应是“帆船头、大海衫、红黑裤子保平安”。
帆船头又称“妈祖髻”。据说妈祖18岁时,父母要为她张罗婚事,妈祖在房间里自己梳了一个发型帆船髻,表示不嫁的决心。中国古代民间女子有自梳不嫁的传统,不知道妈祖自梳是不是一种民间演义,但妈祖终身不嫁以利救人的精神,确是感佩古今。
大海衫指的是上衣海蓝色,裤子则是一截红一截黑,红寓意吉祥,黑代表思念。在湄洲岛上,已经鲜见妈祖髻了,这个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发型,也仅有少数的老妇人才会盘,年轻一辈几乎不懂。
湄洲岛上,年轻一辈出海打鱼的已经不多了,因海而生的传统服饰随着传统渔业的式微,渐渐成为历史。但是,因海而生的妈祖文化,却依然护佑着年轻一代。据林金榜介绍,湄洲岛上共有4万居民,至少有1/3的人从事与妈祖相关的工作,包括旅游、餐饮、住宿、交通、工艺品买卖等,服务业的繁荣,正是妈祖给当地人带来的福分。
湄洲风光也迷人
也许是受妈祖文化的巨大光环所影响,朝圣而来的人们膜拜妈祖后便多匆匆离去,来不及欣赏湄洲岛上的风光。其实,除了妈祖文化,湄洲岛上的风光一样神奇和迷人。
在当地向导的指引下,笔者驱车前往鹅尾神石公园。汽车拐入环岛东路时,我们立即被眼前的景色迷住:蓝色清亮的海水,金黄的平铺沙滩,微风轻拂,从海上归来的渔船缓缓靠岸。据当地向导介绍,湄洲岛的环岛东路一带是天然的海滨浴场,绵延的沙滩岸线有数百米长。
不过,由于时间有限,无法逗留太久,一番留影之后,笔者坐上车一路开往鹅尾神石公园。进了公园,我们从密林小道抄近路,省去了一大段路程。沿着公园的主干道爬坡而上,就在拐弯处,一只天然石龟趴在半腰山坡上,栩栩如生。石龟悬在半山上,头朝山顶,一副奋力攀爬的架势,当地人美其名曰:海龟朝圣。
在海龟朝圣之处,往左拐,沿着石路,拐过几处密林,眼前豁然开朗。宽阔的海面,嶙峋的山石犹如被神斧削过,齐刷刷地立在一边。沿着海边的小路拾阶而上,飞戟洞赫然在目,此洞是由几块天然大岩石挤压堆砌而成的,中间留下三人并行的宽度,形成了洞,造型之绮丽,堪称一绝。
妈祖力促两岸直航
在湄洲岛,还有一个地方应该一去:台轮直航码头。林金榜说,因为妈祖,两岸才有直航,有“小三通”,直至“大三通”。他这话虽不全对,但两岸直航中,湄洲妈祖确实功不可没。
1989年,200多位香客乘20多艘渔船从台湾宜兰出发,突破了台当局的封锁,护送“妈祖娘娘”神像从海上直航湄洲“回娘家”,开启了两岸直航先河。此后,台湾信众通过各种途径纷至沓来。
2009年5月,首次海峡论坛在福建举行。5月15日,台湾大甲镇澜宫妈祖进香团一行338人搭乘客轮到湄洲进香,191名福建居民同日从湄洲码头直航台湾,展开宝岛之旅。
今年的海峡论坛也将遵照去年的做法,300多位台湾妈祖信徒将从台中港出发,直航湄洲,湄洲也将组织大陆妈祖信徒直航台湾。
两岸的妈祖信众以其虔诚与执著,突破了数十年的隔阂。因为有同一种信仰,同一种文化,两岸民众的心从未分开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