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抗日正面战场备忘录:长沙大会战内幕全解密》,作者: 马正健,出版社:军事科学出版社
身为战区长官,自然首先要为军队着想。刚上任时,为筹军粮,采取限制市场米价政策,提出“平价”即压低价格收购军粮,逼得米商转入地下。薛一听大怒,派人找来几个大号米商责斥一通,限令交足一定数量。结果是低价米交不足,黑市米价日贵一日。上任半年,湘人中尖刻者便送薛岳绰号“薛平贵”,叫得家喻户晓。
赶巧他父亲过世,说不清是薛岳授意还是下面的人会办事,讣告满天飞,发至全省各县的县属小单位。每县至少20个单位来送丧礼,加上县以上,市、省各大小单位都送,便自有有心之人暗中算账。
薛岳湖南主政后,一家人纷纷从外省调来,按其所能安排工作也是情理中事,何况那时还是旧社会。薛岳的叔父方学芬当了省田粮处长、连襟丘维一当了省银行行长,弟弟过去就经商,仍经商,拉湘产大米去广东易货,另外薛岳曾在工作责任范围之内,动议在省内发行了3千万元公债,因异议太大而未能实行。
这些事情,说起来也算不上什么大事。但不久就有人写黑信告到中央,信中附一“民谣”。
薛翁治丧,薛弟治产,安便足为穴,得一大笔葬费,发一大批混财;
岳叔长处,岳襟长行,精忠能报国,发三千万公债,杀三千万人民。
湘人喜戏谑,令人啼笑皆非。省议员张维均逢人便将“民谣”娓娓道来,且边说边解释,薛岳怀疑就是他写的,后张被人暗杀,曝尸荒野数日,许多人认为凶手非薛岳莫属,险些搞出一场官司。国民政府行政院和监察院曾就民间反映的一些事情查问下来,搞得薛岳有口难辩,气急败坏。
薛岳施展才华的地方不是官场。
只有在军用地图前、在枪炮横飞的战场,才能找到那个大将风范的薛岳,“天生我才”是用来打仗的。这个10岁进黄埔陆军小学读书,24岁当孙中山警卫团1营营长,曾端着机枪在枪林弹雨中掩护孙夫人宋庆龄冲出叛军重围的广东乐昌县普通农家的后代,在血与火中为自己赢得的绰号是“老虎仔”。而使他走上人生巅峰的便是长沙之战。
长沙上空战云密布的1939年8月21日,薛岳接到蒋介石、白崇禧和陈诚分别发来的电报和打来的电话。
蒋介石的电文要求他即按“甲案”布署作战,白崇禧和陈诚则要求他坚决落实委座指示。
薛岳站在地图前,一动不动。
许多回忆薛岳的文章都曾提到,他日常的习惯,也可以说是嗜好,就是看地图,他可以一看就是一整天。有战事时看,无仗可打时仍津津有味地看。也许看地图对于他,已经由一个军事指挥员在工作上的需要,变成了一名职业军人的一种精神需求,一种寄托情感、排解烦恼的方式,一种属于军人生命存在的方式。在得到蒋介石执行“甲案”电令后,与其说他是对照地图、深入比较两种方案,为自己要坚持的意见寻找更为有力的依据,不如说他是在这个灵魂所寄的空间整理思路、调整情绪、鼓足勇气。
数小时后,他转身叫来参谋处长赵子立,口述坚持“乙案”三点理由,请他拟写电文,直发蒋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