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母亲是留美博士,在大陆时,光华大学请她教书。可到了台湾,父亲一直不同意她再出来教书,全家6口人的生活都靠父亲一个人,母亲时常为钱发愁。无奈之下,母亲就靠写文章赚稿费。她第一次向《中央日报》投稿未中,接到退稿信,非常沮丧,还哭了一场。可是母亲是一个非常好强的人,她再写、再退,终于有一天,她的文章上了报,稿费来了,我们的生活才得以改善。
青年时期胡宗南
胡为善
胡宗南与夫人叶霞翟在重庆(1949年)
本文摘自:《三联生活周刊》2010年10月9日版,作者:胡为善,原题:《我的父亲胡宗南》
我的父亲胡宗南
在台湾采访,试着打胡为善的电话联系,电话那一头他很爽快地答应下来,多少有些意外。
从台北开车一小时左右,到达位于桃园中坜的中原大学。胡为善的身份是台湾中原大学副校长。一见面,他便很坦率地说:“我知道父亲的形象在大陆比较负面,我愿意讲一讲我眼中的父亲。”胡为善说。
毕业于黄埔一期的胡宗南,是蒋介石最信任的军事将领。他是黄埔学生在国民党军队中的第一个军长,第一个兵团总指挥,第一个集团军总司令,第一个战区司令长官。
另一方面,胡宗南也成为中共交手最多的一个对手,随着国民政府的溃败,他也迅速从顶峰跌落下来,从陕北一直退到西昌,几十万军队土崩瓦解,最终成了国民党在大陆失败的象征性人物。到了台湾后他也成了边缘人物,直至抑郁而终。
平步青云
我时常想:如果不是生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父亲会选择什么样的人生之路?也许他会成为一名文人,用文字表达他对时代的看法;也许会继续做他的历史教员,在远离政治喧闹的校园里度过一生……可是谁又能选择自己的时代呢?
其实父亲跟毛泽东、周恩来这些人一样,都是20世纪初受新思想影响最早的那一批青年,只不过他们后来走上了不同的政治道路。父亲出生于浙江宁波镇海,中学毕业后,因家庭经济窘迫,他回到孝丰县立高等小学堂担任教员。父亲喜欢读书,了解天下大事。1921年暑假,他游历了北京、天津、山海关等地,曾断言中日必然发生战争。
此时,他正好听到黄埔军校开始招收青年学生的消息。虽然当时他年龄已经超过报考要求的25岁以下,但他改了年龄,因而进入黄埔一期就读。在黄埔一期里,父亲的个子是倒数第二矮,最矮的是冷欣,他后来也升为陆军中将,每次见到我都说:“你爸爸就是在我前面一个。”
从黄埔军校毕业后,父亲就开始了几十载的军人生涯。在讨伐陈炯明的第一次东征时,他是机枪连中尉排长,在棉湖之战中他携两挺机枪奋勇占领陈炯明后方高地,封锁了陈炯明部队的主力退路。棉湖之战是父亲军事生涯的一个重要起点。战后,他因战功被提升为机枪连上尉副连长,而且开始受到蒋介石的注意。第二次东征时,他率一个连冲上河婆最高山峰横岭的敌阵,而蒋先生利用缴获来的武器编成3个师,成为北伐的基本部队,他也自此崭露头角。
正因为这些经历,父亲很早就得到蒋先生的赏识和倚重。北伐时,打长沙、南昌、杭州、上海,都由父亲的团担任攻坚先锋。他也成为黄埔军校学生中擢升最快的一个。1927年北伐攻占上海不久,他就升任第1军第1师少将副师长,成为国民党黄埔系学生的第一个将军。此后他一直一帆风顺,到1936年4月,又被任命为第1军中将军长,成为黄埔学生在国民党军中的第一个军长。此时的父亲也毫无意外地成了“剿匪”的主力军。他的对手,很多是黄埔军校的同学,这也是十几年恩怨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