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岛资讯

是什么原因使苏俄重视吴佩孚轻视孙中山?

时间:2010-09-24 11:18   来源:凤凰网历史

  核心提示:苏俄、共产国际对中国情况的不了解导致未能及时同孙中山结盟,且害怕同孙中山结盟会影响其同北洋政府的谈判。

本文摘自:《苏俄、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作者:何云庵等,出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是什么原因使苏俄、共产国际重视吴佩孚、陈炯明而轻视孙中山呢?原因主要有下述五方面。

  第一,苏俄、共产国际对中国情况的不了解导致未能及时同孙中山结盟。

  北洋政府时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复杂的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各种政治力量和党派林立,干扰着各方代表的视线。而部分代表在中国停留的时间较短,对中国各方面状况或者说各派政治力量的情况了解得不多,却轻率地写文章、作报告,甚至作结论。对于这一情况,马林曾进行过严肃的批评。

  马林认为,“有的人轻率地提出意见,这很容易引出荒谬的结论。在东西伯利亚,就是从各路督军和东北张作霖的矛盾中,得出了推崇吴佩孚的结论。”马林举例说,某个叫威廉斯基的人,在北京只待过很短的时间,却随意发表文章,“明确提出吴佩孚是中国军阀中最开明的人士”。这样做所造成的影响是,“东西伯利亚的人们,把这个吴佩孚看成民族英雄,而对于国民运动领导人的同情却减低了。”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1917-1925)》,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第447、448页。

  实际状况也正是如此。威廉斯基在发表高度评价吴佩孚的文章前,还在《共产国际》杂志上发表过一味赞扬陈炯明的文章。如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夜》一文中,他把陈炯明称为共产主义者,甚至认为中国共产党当以陈炯明的大同党为基础建立起来。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1917-1925)》,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第447页注⑥。

  这类观点对莫斯科寻求盟友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正因为如此,苏俄、共产国际未能及时认识到孙中山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性,从而未与之结盟。

  第二,苏俄害怕同孙中山结盟会影响其同北洋政府的谈判。

  尽管孙中山曾多次与苏俄、共产国际进行过书信往来表达结盟的愿望,但是,苏俄在同北洋政府的谈判没有遇到障碍以前,害怕同孙中山的公开结盟会导致谈判的破裂。1921年10月31日,契切林致电俄共(布)中央政治局成员、远东共和国外交部长杨松,咨询能否向广州派驻代表团。他担心:“如果我们打算同时与广州来往,同北京的联系会不会中断?”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1917-1925)》,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第65页。

  同年11月6日,契切林给列宁去信,并附有孙中山的来信,告知列宁:“我们在北京设立代表机构后就可以同广州政府进行往来”,而“在此之前,我们认为不便给孙逸仙写信。去年我们给他写信时情况不同,因为当时同北京的谈判尚未开始。”《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第66页。

  次日,列宁指示契切林,对待孙中山“应尽量热情些,要常写信并尽量秘密进行,要派我们的人去广州”《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第67页。

  根据这一指示,契切林于12月7日电令苏俄驻华全权代表、使团团长派克斯:“同广州政府的接触,应基于对中国民主民族解放运动的同情,要谨慎从事,以不致影响我们对北京的接触。”《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第69页。

  可以看出,苏俄为了解决同中国悬而未决的问题和获得北洋政府的承认,对同孙中山公开结盟是非常谨慎的,国家利益成了苏俄、共产国际联合孙中山的障碍。

  第三,孙中山幻想依靠一派军阀打败另一派军阀,从而未建立自己的军队。而且,孙中山在1921年前后对发动民众运动也不感兴趣,马林说他“单纯地沿着搞军事阴谋的路线想点子”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1917-1925)》,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第253页。

  。直到1922年陈炯明发动叛乱后,孙中山才“不得不按照发展现代群众运动的路线来考虑问题,其次,考虑从俄国取得援助”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1917-1925)》,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第256页。

  ,这也是1922年底孙中山更为主动地倒向苏俄和苏俄将注意力转向孙中山的原因。因此,苏俄、共产国际得出结论:孙中山虽是一名受人尊敬的革命家,对苏俄也表示同情,但目前他却不能在中国领导任何一种有影响的革命运动,因而不是苏俄、共产国际联合的对象。王淇、杨云若等编译《马林在中国的有关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第23页。

  第四,孙中山对苏俄结盟建议的拒绝也是结盟未成的直接原因。

  从1921年11月契切林收到列宁的指示可以秘密同孙中山联系开始,苏俄、共产国际很快就采取了与孙中山接近的步骤。一方面,苏俄政府对吴佩孚大肆批评而对孙中山大加赞扬;另一方面,通知在华代表马林邀请孙中山派代表参加远东人民代表大会。张喜德:《中共对国民党政策的三次转变与共产国际》,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第42页。

  接着,马林于1921年底至1922年初在广西桂林会见孙中山,就苏俄与孙中山联合问题进行会谈。1922年4月,当马林回莫斯科汇报工作后,青年共产国际代表达林于4月26日到达广州,正式代表苏俄政府同孙中山建立了联系。马林和达林都曾向孙中山提出苏俄与其结盟的问题,孙中山虽有同苏俄结盟的愿望,但却认为目前是不合适的。他对达林说:“如果我现在承认苏俄,英国人将采取行动反对我”。另外,“国民党内有一批亲英美而反对苏俄的人”陈锡祺主编《孙中山年谱长编》下册,中华书局,1991,第1444页。。

  第五,孙中山与张作霖的联系使苏俄、共产国际对联孙有所顾虑。孙中山曾试图联合张作霖,企图以南北夹攻曹锟、吴佩孚来完成北伐大业,因此和张作霖有联系,并有一定的合作关系。而支持张作霖的日本和苏俄在中国有很大的利益冲突。共产国际甚至认为,“支持孙逸仙同吴佩孚作斗争,不仅仅是支持一个反动派张作霖,而且还是支持日本帝国主义”《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第162页。

  因此,对是否能和孙中山建立政治联盟表示怀疑。

编辑:何建峰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