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岛资讯

人物:曹聚仁先生的“三不朽”

时间:2010-07-19 15:31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曹聚仁先生1900年6月26日出生在浙东金华乡下的蒋畈村(今属兰溪市梅江镇)。笔者中学时,有幸读到曹聚仁的自传《我与我的世界》(198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记得那本自传是曹聚仁的元配王春翠签名送赠蜀山中学图书室的,才知道曹聚仁与笔者竟然是同喝家乡梅溪水长大的同乡。读曹聚仁在自传中描写家乡的风土人情,倍感亲切,笔者从此就迷上了乡贤曹聚仁先生。曹聚仁曾经在批评刘大杰时写过《标点三不朽》,笔者借题来谈曹聚仁先生的“三不朽”,算是对曹聚仁先生诞辰110周年的纪念。

  一不朽:书生报国抗外侮

  曹聚仁的一生,贯穿着爱国精神。曹聚仁1915年~1921年在省立第一师范求学,其间曾任学生自治会主席。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爱国火焰很快烧遍全国。20岁不到的曹聚仁当时就在杭州领导“一师”同学积极参与到爱国运动中。

  1925年他在上海标点出版了日本幸德秋水著的揭露帝国主义罪恶本质的政论著作《帝国主义》。1931年8月22日,曹聚仁创办《涛声》周刊,之后,“九·一八”事变爆发,他也是非常旗帜鲜明地宣传抗日。到了1937年7月7日抗战爆发,接着“八·一三”淞沪抗战,曹聚仁脱下长衫,走下讲坛,以名教授、名作家、名学者的身份投入到抗战第一线。他于1935年在上海各界组织抗日救国会时被推选为11名常务委员之一。曹聚仁换上了军装,选择了战地记者这一危险的职业。他带笔从戎,住进了与苏州河一河之隔的88师孙元良司令部,随军进退,冒着枪林弹雨,出生入死,源源不断地为《大晚报》、《立报》和中央通讯社撰写战地通讯。10月,他进入谢晋元524团驻守的“四行仓库”,目睹了800壮士英勇坚守的全过程,作了及时报道,给沮丧的中国人民以兴奋与安慰。后来,他将身临其境的一切写入了他编的《中国抗战画史》中,留下了极其重要的资料。

  上海、南京相继失守后,他受中央通讯社聘请,任战地特派员。随战线变动,逐日往西往北退去,赶上了台儿庄战役和徐州会战。1938年4月7日,轰动海内外的台儿庄大捷消息首发者就是曹聚仁。消息见报后,举国若狂。接着,曹聚仁的《台儿庄巡视记》长篇报道于9日又在全国各报刊出。

  曹聚仁用他的笔直接参与了一场旷日持久的爱国正义战争。曹聚仁作为这场战争的亲历者,于1947年编著出版了《中国抗战画史》,留下了大量的日本侵华的罪证和中国抗日英雄的事迹,差不多是第一部内容完备、见解独到的中国抗战史著。

  二不朽:心系两岸吁统一

  由于历史的原因,遗留下台湾与大陆分裂的局面,至今不能和平统一,成为所有炎黄子孙心中挥之不去的痛。

  曹聚仁是主张国共和谈的人。他于1956年6月28日给一位朋友的信写到:“我的看法,要解决中国的问题,诉之于战争,不如诉之于和平,国共这一双政治冤家,为什么不可以重新回到圆桌边去谈谈呢……我只是主张国共和谈的人,而不是发动和谈的人,那些谣言专家用不着多费心力的。”(《北行小语》)

  1950年7月,曹聚仁只身去了香港。行前,他曾写信给夏衍、邵力子等人。邵力子答复:在海外也一样可以为国家出力。他这一去结果羁留港澳就是22年,为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奔走呼号,直至1972年在澳门走完最后的人生。

  曹聚仁是最早在海外华文报刊上为新中国系统地做爱国主义宣传的海外记者。1956年~1959年,一般人都认为曹聚仁先后6次(据有关人士透露,实不止6次)被邀回内地采访,毛主席曾两次接见他,周总理、陈毅副总理多次接见他。1956年7月16日,周恩来邀请他在颐和园夜宴。这次宴会经过,曹聚仁以《颐和园一夕谈——周恩来会见记》为题写成文章,发表在1956年8月14日的《南洋商报》上,接着印度尼西亚华侨主办的《生活周刊》也发表了更加详细的报道《周总理约曹聚仁在颐和园一夕谈》,正式向海外传递了国共可以第三次合作的信息,曹在报道中第一次提出“国共第三次合作”的口号,在海内外引起强烈震动,并且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三不朽:思想独立自由魂

  曹聚仁是一位自由主义者,更是一位热烈的爱国主义者。曹聚仁最不喜欢仰人鼻息、人云亦云。他是独立思想者,在曹聚仁的学术著作中,最能体现这一点。曹聚仁1926年出版《国故学大纲》,他整理国故,不是一味地盲目照搬,而是在批判中吸收古代的思想精髓。直到他生命的最后写成的《国学十二讲》(大陆整理出版时名为《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无不处处闪耀着曹聚仁治史之真知灼见,把许多深奥的道理以浅显的文字告诉读者,与一般艰涩难读的学术书不同。

  一直以史人自命的曹聚仁,多年准备欲写一部没有“政治偏见”的纯客观超党派之争的“可信”的现代中国史《现代中国通鉴》,结果只完成甲编出版,便赍志以没,可贵的是他在治史的道路上寻求的是自己的见解,而不是拾人牙慧。

  曹聚仁可谓是位传记作家,力求“说实话”,要用自己的、平视的眼光去审视每一位传主。他写的传记有《蒋经国论》、《鲁迅评传》、《鲁迅年谱》、《蒋百里评传》、《我与我的世界》、《文坛三忆》等。这些传记都一以贯之地反映了“说实话”的风格。1956年,曹聚仁出版了《鲁迅评传》,没有把鲁迅奉为圣人。曹聚仁直率地写道:“要把鲁迅形容得怎样伟大,也许表面上褒,骨子里反而对他嘲笑呢!”“我却不能不老实写出来,就因为我要保留史人的公正立场,不想阿附屈从某一种的说法。”

编辑:何建峰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