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岛资讯

邓丽君逝世15周年:文化力量胜过政治

时间:2010-05-10 15:27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0年5月7日,一代巨星邓丽君逝世15周年前夕,海峡两岸、香港、日本等艺文界知名人士聚首台北,以连办4场纪念研讨会方式忆谈、缅怀邓丽君。图为台北君悦大饭店现场,一侧悬挂邓丽君的大幅照片,伊人音容宛在、楚楚动人。 中新社 董会峰 摄

  邓丽君歌声当年成就了风靡大陆几亿人民的抚慰效果。邓丽君纵然终生未到访过大陆,但早已赢得“十亿个掌声”。文化的力量毕竟胜过政治,人心渴求抚慰也是世间最基本的安定需求。

  邓丽君这个名字对整体华人社会来说,既是大家共通的一种美妙的听觉经验,更是一个时代的印记。韶光荏苒,邓丽君已离世15个年头,今天再逢她的忌辰,很多人唏嘘轻叹,但更值得探寻的是,何以一名歌手能形成一种文化现象,且以“小邓”(相对于“老邓”)的称呼代表着某种时代意涵。

  单就流行音乐的意义来说,邓丽君当然具有他人难以超越的地位;但更重要的是,她的声音跟她所处的时代形成一种既是对比又有互补作用的对照。两岸当年隔海军事对峙,战争阴影亦步亦趋,社会气氛可谓苦闷与严酷。当其时,出现了邓丽君婉约温柔的嗓音,窜入市小民渴望慰藉的胸臆,成为很多人消解烦忧或愁思的寄托。简单地说,在钢铁的时代,需要的就是似水的柔情。

  邓丽君在大陆当时的歌声,成就了风靡几亿人民的抚慰效果,大陆上甚至出现“白天听老邓,晚上听小邓”之说。邓丽君纵然终生未到访过大陆,但早已赢得“十亿个掌声”,她在台湾的墓园也成为很多陆客观光的指定造访之地。这个现象本身就有深刻的含意。

  有人说,如果少了邓丽君,冷战年代那几十年严酷的岁月将更加冷清。当初邓丽君以歌声便能穿透“铁幕”,而邓小平推动的改革开放则开启了大陆今日的经济荣景。如今老邓、小邓俱往矣,但他们留下了些东西,牵连人们对当初时代的记忆。文化的力量毕竟胜过政治,人心渴求抚慰也是世间最基本的安定需求。各地的华人社会如今各有不同的政经局面和内部问题,但交流起来“通行无阻”的还是以商品经济和流行文化为主,这是自邓丽君年代开始就印证过的道理!

编辑:何建峰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