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台湾人都误认为孙中山是国民党带到台湾的,其实孙中山先生在中国民主革命时期,就同台湾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曾只身三次到台湾,在那里留下了革命的踪影,现在的“逸仙公园” 即“孙中山台湾史迹纪念馆”,就是由孙中山先生第二次赴台时居住过的“梅屋敷”旅馆改建而成的,孙中山先生与台湾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结。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40多年的革命生涯,一直在为祖国的统一而奔波。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日本。从此,台湾像一叶孤舟,纳入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殖民统治之下。日本侵略者的亡我之心,一连串丧权辱国条约的刺激,更坚定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决心。他召集20多位华侨成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兴中会,以救国为宗旨,志在“恢复台湾,巩固中华”。“恢复台湾”既是孙中山先生革命的初衷,也是他革命的目标之一,他一生都在为此进行不懈的努力。兴中会建立不久,孙中山就派革命党人陈少白到台湾去活动,“以联络那里的中国人,发展势力”,很快就把革命的火种带到日寇铁蹄蹂躏下的台湾,在台北秘密发展数名会员,并于1897年冬建立了兴中会台湾支会。1910年7月,孙中山建立的同盟会在台湾成立分会,成员曾发展到76人。
孙中山先生不仅派人去台湾建立革命组织,还亲自去台湾,直接与台湾同胞接触,宣传革命思想。1900年9月28日,孙中山自日本抵基隆,随即转赴台北,在台北新起町设立指挥所,坐镇台北指挥了10月8日的惠州起义,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取得了活捉清将杜凤梧、缴获洋枪七百多支、子弹五万多发的胜利,冲击了腐败的清朝封建统治,产生了重大影响。日后孙中山先生欣然写到“经此失败而后,回顾中国之人心,已觉与前有别矣。……知国人之迷梦已有渐醒之兆。”为了寻求革命的支持,1913年8月5日,在日本友人的帮助下,化名汪国权的孙中山先生抵达基隆港,下榻台北御成町梅屋敷旅馆,在那里接见了在台的老同盟会员,向他们了解情况,征询意见。还留下了“博爱”两字条幅给“梅屋敷”旅馆主人,是岛内唯一保存下来的孙中山访台遗址。至今,在纪念馆里仍然摆放着孙中山先生当年用过的茶几、屏风等物品,他亲笔手书的“博爱”二字,也悬挂在屋子的中间。1918年孙中山再次由汕头经台北东渡日本,这第三次赴台,受到日本殖民当局极力阻挠,他们害怕革命思想在台湾生根,更怕广大台胞民族意识觉醒,会导致他们对台湾的殖民统治崩溃,因而孙中山先生渴望与台湾同胞见面,以“宣传他的主义、唤起民族意识、鼓舞爱国精神”的直接目的并未达到。但孙中山先生莅临台湾,本身就是对台湾爱国同胞一种巨大的精神鼓舞。
孙中山先生的只身赴台,给早已播下革命种子的台湾传递了革命的火炬,使之形成了燎原之势,台湾人民满腔热情地投入反抗日本殖民统治光复台湾的斗争中。自1912年至1915年,南投、嘉义、台中、台南、苗栗和台北等地,多次爆发了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武装起义。在苗栗起义中就义的革命志士罗福星临刑前仍念念不忘孙中山,他留下的《自白书》中有四句藏头诗:“孙真国手著光唐,逸乐丰神入既章。仙客早贬灵妙药,救人于病身相当。”每句第一字合成“孙逸仙救”。足见台湾志士对孙中山先生的崇敬和期盼。孙中山革命行动、理论学说和人格魅力也影响着一些台胞回到祖国大陆参加革命。在孙中山领导的多次推翻帝制的起义中,都有台湾民众的参与或支持,其中大家都知道的黄花岗起义的旅费就是由台湾团体提供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留下的痛陈肺腑的《与妻书》,是两岸共享的教科书文章,也直接印证了大陆的革命与台湾的密切联系。
台湾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血浓于水、密不可分的民族凝聚力使台湾的一系列革命成了孙中山领导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有机组成部分。先生深深地影响着台湾,台湾也一直萦绕在先生的心中。1912年孙中山先生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又派革命志士罗复兴前去领导台湾民众起义,并让他转告台湾民众,民国政府一定会光复台湾的。他在临终之际,依然心念台湾同胞,关心台湾同胞的革命事业。在他一生的著作和言论中,直接涉及台湾和台湾光复问题的就多达35处。
孙中山为中国民主革命鞠躬尽瘁以及他对台湾同胞视为一体的关注,在爱国台胞心目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孙中山逝世的噩耗传到台湾,台胞一片哀恸,每年的3月12日都要举行悼念活动。时至今日,孙中山先生的“奋斗精神值得学习”,仍然是很多台湾同胞的普遍共识。
孙中山先生——两岸共同的文化符号,在两岸分治60年的今天,依然是两岸精神信仰和理念的共同连结点和支撑点。今年6月2日起,中国国民党党史馆与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联合举办“永恒的丰碑——纪念孙中山先生文物文献展”,而早在5月21日,国民党在台北“国父纪念馆”就举办了“巍巍中山魂——孙中山先生奉安80周年纪念特展”,两地交相辉映,在孙中山先生的问题上保持了很高的相同度,先生成为联接两岸的纽带,成为‘统一’的某种精神象征。中国国民党前主席吴伯雄率团晋谒中山陵,宣示“孙中山先生提出的振兴中华,是我们共同的目标”,使中国国民党代表团大陆行交汇在现实和历史的融合之中,体现了两岸同心、民族同愿的和谐氛围。“振兴中华”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全体中国人共同的心声!(作者:江苏台办陈从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