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岛资讯

张雨生故居在“外婆的澎湖湾”

时间:2011-06-08 10:56   来源:华夏经纬网

  金龙头眷村包含笃行十村和莒光新村,其范围很大,从马公城内延伸到城外,潘安邦、张雨生,还有多位艺人都在这个眷村出生、成长。

  张雨生和潘安邦是在同一个眷村长大的,在这笃行十村中,还有胡锦、胡钧、赵舜;赵舜的家已经拆除了,而胡锦和胡钧的家只剩一根烟囱,所以,村子里只有设张雨生馆和潘安邦馆;潘安邦的《外婆的澎湖湾》红遍大街小巷,但说起来,应该是“妈妈的澎湖湾”才符合事实,因为外婆是住在马公市区,而潘安邦自己家里才是住在海岸边的笃行十村。

  笃行十村位于马公市,已在2006年时整个搬空,由“文建会”规划成“眷村文化园区”。澎湖海陆空所有眷村大集合,现在都搬在14楼层高的新盖大楼“龙行新村”;潘安邦在笃行十村一直住到成年,之后举家迁往台湾,潘安邦的父亲潘时哗官拜少将。

  有好多艺人都是在澎湖的眷村出生、成长的,除了潘安邦、张雨生之外,还有胡锦、胡钧、赵舜、赵学煌、阮虔芷、陈淑丽等。

  ↓“理发”招牌很老式,但屋舍街道却很新,金龙头眷村就是这样新旧杂陈,但古迹修得太新,反而失了原味。

  ↓金龙头眷村现在已经整个搬空了,“文建会”主导做为“眷村文化园区”,目前整修工程仍在持续中。

   潘安邦幼时和外婆一起在菜市场卖豆芽菜,豆芽菜就种在潘家旁的空地,外婆每天都会从市区来采豆芽菜并帮忙照顾孙子们;种豆芽菜很辛苦,3小时要浇一次水,早年没有自动洒水设施,半夜潘安邦的妈妈还要特地起床浇水。

  潘家旧居里陈列了潘安邦的音乐作品集、潘安邦和外婆的照片,以及一些纪录下来的小故事。

  张雨生小时候也曾住过笃行十村,后来张雨生的爸妈搬回中横公路上的梨山。张家住在这个眷村时过得有些辛苦,但那个年代大概大家都差不多,生活空间相当狭小,一家4口只有一个卧房,兄弟两人睡上下铺,爸妈打地铺。比起潘安邦馆,张雨生馆整理了较多的生活空间记忆,但两个馆其实都还有进步的空间。

  ↓张雨生原本可能叫“张澎生”,但他出生时澎湖非常难得下了一个礼拜的雨,他于是就被改名了;张雨生幼时体弱多变,不时送急诊,张爸张妈照顾这个小孩其实非常辛苦。

  ↓张雨生纪念馆,设于厨房空间的人形立牌。

  ↓潘安邦旧居收集许多他的照片,包括他和外婆的多张合照。

  ↓曾经引发争议的潘安邦外婆雕像。

  笃行十村和莒光新村,澎湖人统称为“金龙头眷村”,这个眷村有部份是清朝时期的练兵校场,日据时代日军炮兵大队又在此建有宿舍;1946年,大批军民从大陆迁出,金龙头可能是台澎金马第一个眷村。

  金龙头眷村是从马公城内发展出来,不敷使用之下,在城墙外继续盖新宿舍,一个眷村被城墙隔成两块,不过,日据时代以后城墙已没有防御任务,城墙在眷村区还开了一道“方便门”,城里城外生活并不相隔。由于其特殊的发展背景,让这个眷村有着日式屋舍和纯眷村屋舍,不同的建筑风貌。有着烟囱的都是日据时代留下来的建筑,胡锦和胡钧姐弟的家就属于这种,但胡家现在只剩一根烟囱伫立原地,胡家旁边的幼儿园,是这些明星的“母校”,当时为免费入校,这个村里的小孩都是从这里开始学习之路。

  如果想要多了解一些金龙头眷村的发展历史,可至园区内的眷村愿景馆参观。眷村愿景馆,以及张雨生馆、潘安邦馆每日开放时间8:00~17:30,中午12:00~13:30为休息时间。

  ↓金龙头眷村的屋舍,有些是纯日式,还有烟囱,有些则比较符合我们对眷村的印象。

  ↓老旧的日式建筑旁,很小的城墙方便门。

   (今日新闻)

编辑:李丹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