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岛资讯

赴台个人游一周年 走遍台湾体验“零距离”

时间:2012-06-29 09:29   来源:人民日报

  时间来到2012年6月28日。在台湾,在热闹的夜市,在宁静的书店,在夕阳西下的淡水,在阳光明媚的垦丁,邂逅背着行囊、且行且停、悠闲自在的大陆旅人已是寻常事。

  一年前的6月28日,大陆居民赴台个人游正式启动,首批开放城市为北京、上海及福建省厦门市;2012年4月,天津等10城市进入第二批赴台个人游开放城市名单。从“未动先热”到遇冷再到升温,赴台个人游一路走来,虽有起伏但总体平顺、呈稳定增长趋势,两岸交流进入“双向”、“零距离”的新阶段。

  理性看遇冷

  赴台个人游开放前,台湾媒体曾算过一笔账,个人游每天开放500人,依2010年陆客赴台每天平均消费245美元、每人来台最长15天估算,半年就可创造百亿元新台币的观光收益。台旅会北京办事处主任杨瑞宗说:“对台湾旅游市场来说,个人游的加入无疑是一针强心剂!”

  2011年6月28日,首批“尝鲜”的大陆居民——290名来自北京、上海、厦门的游客,分别搭乘10个航班和一艘游轮抵达台湾,展开个人游行程。机场内,台湾人的热烈欢迎差点吓到他们:几十架摄像机严阵以待、记者围追堵截,各县市政府与旅游业者送上的伴手礼、优惠券多得让旅客感叹“手太少、拿不了”。

  轰轰烈烈的开场过后,一则消息似乎浇了两岸业者一盆冷水:据台湾媒体报道,赴台个人游启动后的一个月内,赴台旅客只有500多人,而规划的个人游赴台人数上限是每天500人。

  此前,由于“团进团出”的赴台团队游存在诸多不足,大陆民众一直对可以自主安排行程的个人游期待有加,政策刚一出台,民众的咨询电话便让各大旅行社应接不暇,可谓“未动先热”。但实际成行后的人数却与预期出现如此大的落差,原因何在?两岸旅游业者和相关专家分析后的结论是:总体来说,赴台个人游门槛较高,手续较为繁琐,费用较高,开放城市较少,加之市场培育需要时间,短时间内遇冷实属正常,不必大惊小怪。

  根据国家旅游局的相关规定:大陆居民赴台个人游,须到户籍所在地公安局办理“通行证”,并通过具有资质的旅行社向台湾有关部门申请办理“入台证”。许多民众对于需要“双证”才能赴台的规定一知半解,曾出现有人只办理了“通行证”就到机场准备飞台湾的案例。办理“入台证”需要的财力证明、紧急联络人等相关材料也让人不堪其烦。

  个人游旅客可以自己预订机票及酒店,也可请旅行社代订,但价格不可能与团队游同日而语,民宿等相对便宜的旅游资源也未纳入旅行社的代订范围,再加上交通餐饮等费用,个人游总体费用较团队游高出不少。对于赴台游的主力——中老年人来说,完全不用考虑交通、食宿问题的团队游,虽然“起得比鸡还早、跑得比马还快”,但省心省力、经济实惠。选择个人游的中老年人,多数是到台湾探亲访友,而个人游的目标客户——青年人,则有时间上的障碍,出游须作长期规划,短期内难以成行。凡此种种都使台湾业者有理由相信,遇冷是暂时的,升温只是时间的问题。 

编辑:郭莹莹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