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岛资讯

大陆人在台湾:不被艺文遗忘的台北老人

时间:2011-07-11 09:25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7月4日电 台湾《旺报》“两岸征文”栏目今日刊文《大陆人在台湾 不被艺文遗忘的台北老人》,作者是南京大学交换生,讲述一次参加台湾的文学沙龙的经历,男女老少近两百人参加。这种文化的活力与柔软身段令作者感动,而活动中一位山东籍的九旬老者背后的悲欢离合,也让作者久久思考。

  文章摘录如下:

  台北生活,艺文活动永远精彩纷呈。还记得古迹日中山堂到北门邮局的欢乐踩街,还记得怪怪名字的剥皮寮有着意想不到的精彩,还记得西门红楼边的创意市集长年出摊,还记得“国父”纪念馆地下一层的阅报室和老人合唱班。

  这种文化的活力与柔软身段令我深深感动,它不仅是精英的,更是大众的,它不止关照和吸引浪漫的青年,也同样尊重和吸引着颤颤巍巍的老人家们。

  九旬寿翁也参加

  那次我去金华街,参加沙龙,主题是70年代的乡土文学论争。进屋时我就惊了一下,听起来这么学术的题目,居然来了满满一屋子男女老少,他们,都研究文学,都懂文学史?到了问答环节,听着争相举手的人提问,我才知道,他们不一定懂,但他们愿意聆听,愿意聚在这里聊聊。有个戴红围巾的老人,站起来第一句话就是“我今年92岁了”。哇,剩下的话我全不在意了,只顾着盯着他瞧,一个92岁的老人居然还来听文学讲座啊。

接着,一个高大的老爷爷起了身,用一口大葱味的普通话,问了一个我已记不清的问题,只记得龙应台这么回答:以前我都说我是湖南人,后来有一次在欧洲开会,碰到一个大陆的学者,大家自我介绍时他说,“我是湖南人”,我接着要说“我是湖南……”的时候,忽然觉得有点别扭有点怪,好像他是湖南人那是如假包换的,我这时在他面前也这么说,突然就有点心虚,那种感觉就像,如果他是正宗的中国人,我就有点像是冒牌。顿时,一屋子一二百人哄堂大笑。

  想听听他的故事

  沙龙结束时,我扫视了一遍全场,真的来了很多老人呢,而他们都频频看我。

  那个在我前面提问的高大老爷爷三步一回头地冲我微笑,于是我干脆爽快一点先开口:“您好啊,您是哪儿人啊?”我也不晓得怎么开口就问了这么一句,老人家倒好像很高兴我的搭讪,依旧大葱味十足地答:“我啊,呵呵,我是山东人,不过我现在这么讲我也心虚了,在你面前好像我,是不是冒牌的啊,呵呵呵。”唉呀,我打心眼里没这么想过,可现在倒确乎我们之间是有一点什么不同的了,于是除了笑说“怎么会”,其他的也就咽下肚去,不知当讲不当讲了。

  老爷爷却接着说下去:“大陆上还没有这样的沙龙吧?”“啊?”我一愣。“你看我们这儿,老的、少的,干什么的都有,大家观点可能不一样,但是都坐下来,各抒己见,讨论讨论,多好呢是不是?”“呵呵,是啊,挺好的。”“大陆上大概没有这样,这么随便的吧?”他慈眉善目的,绝不像是要向我挑战,我却本能的有一点点自卫,可能是常听到类似的问话,有些台湾人的大陆印象好像还是有些陈旧了,我该来帮他们更新一下:“呃,大城市、大学里也开始有了,当然是没这么普遍,慢慢来,有个过程吧。”他还是微微笑着:“所以啊,你来,多看看是好的,台北这样的活动可多啦,我就经常参加。”

  我也微笑着、看着、听着,忽然就很想有一个晴日的下午,带一只录音笔或录音机,或者一支铅笔和一个小本子也行,请这山东老爷爷讲给我听他的故事:他是山东哪里的呀?来台北的时候多大?有家人吗?困顿的岁月里,他曾经像很多山东阿伯一样,在眷村骑车卖过馒头吗?解严后他回过老家吗?那里怎么样了呢?他又是怎么慢慢就自豪于“我们这里”的台北了呢?我只是一下子觉得,他这样的老人,背后一定都有悲欢离合的故事,如果没有人问没有人听,也许很快,历史扑面而来,就再也不会留下了。而那些岁月风云对我,都是扑朔迷离而别具魅惑的。

  文学沙龙,绝不仅仅是一堂文学课,只是一个偶遇的普通老爷爷,却隐隐向我透露出这个时代和这个地方的生命经纬纵横。在我心里,它远比一场学术会议更有意义。(缪黄佳)

编辑:普燕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