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泰雅人使用的木餐具
走品文化台湾
重踏宝岛,正赶上过元宵节的热闹日子。苗栗绽放的3000多盏彩灯,台南盐水炸响的数百万支爆竹,都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悠远淳厚的民风。直到与高雄市观光局局长陈盛山先生一齐落座在静静的爱河边上,我的思绪还沉浸在那似曾相识的喧嚣之中。
有人说过,到了台湾,可以看到最原汁原味的中华文化。譬如岛上随处可见的繁体字,那比简体字多出的横竖撇捺间,就蕴涵着不少传统文化的元素。
“大陆旅游,看的是大山、大水、大河;比较而言,台湾的旅游资源称得上小家碧玉。”陈盛山先生感触地说。
陈先生的比喻,可能是许多到过台湾的游客的同感。既然体验不到大山大水大河的激情,台湾还有什么看头?
就拿眼前的爱河来说,看似一条普通的淡水河,可它流淌着的故事,一串接着一串。从它名称的更换,即从打狗河到高雄川,由仁爱河最后定名爱河,其间的风云变幻、社会更替、名人逸事,可谓滔滔不绝。一旦潜入爱河的历史文化隧道,那可就大有看头了。
走进历史文化隧道
苗栗县的南庄乡也与爱河一样,容易引发人的思古之悠情。
南庄深居苗栗东北部深山之中,去那儿的路弯多坡陡。走近一看,樱红蕉绿,恍若世外桃源。南庄开发较晚,清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闽籍绅商周邦正等组织“金广福”垦号,从大陆召来一批客家人,在北埔、田尾、峨眉、宝山一带建隘垦荒。及至清嘉庆年间,粤人黄祈英又带人进入田尾,继续向南开发,南庄因而得名。
北埔建有记载客家垦隘文化的博物馆,因路远而不得前往,深以为憾。我们就近参观了属于本地原住民泰雅族的一间“石壁染织工坊”。
工坊背后,一座大山仿若被刀削斧劈了一半,大山深处,据说仍住有不少泰雅人。工坊女主人林淑莉显得秀气而又精干,边讲解边示范,从种植苎麻到织布、染色,我们很快就知晓,泰雅人当年是怎样在穷乡僻壤,把自己打扮得满身鲜亮。染色的过程简直像魔术,把织好的白麻布一折,一叠,一揉,一系,一夹,再置入装满薯榔、大青草、槟榔或是洋葱皮等植物汁的大缸里,浸个十来分钟,取出展开,我们一群人都被各自的“作品”震撼了。我万万没想到,自己随心所欲那么一系一夹,出来的图案,竟有几只形神兼备的“牛头”。泰雅人的印染术,竟有如此广阔的创造空间,可以任人“无心插柳柳成荫”!
一间小小的工坊,就让我们感受到了台湾原住民的古风遗韵;台北阳明山林语堂故居,则是一个能让人们体味民初文人流风雅韵的精神空间。
林语堂先生曾被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他在这间平房住过整整10年。院子中庭一个小鱼池,据说为林先生亲手设计营造,秀雅可爱。池旁植有翠竹、香枫、苍蕨、青藤、粉花,池中几尾锦鲤悠游,据说主人当年常在池边“持竿观鱼”,尽显他那“热爱故国不泥古,乐享生活不流俗”的品格。此前我只知道先生是一位“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大家,尚不知中国人发明的第一种中文电脑输入法、第一台带键盘的中文打字机,竟都出自他手。他1947年研究出的“汉通简捷输入法”,以及美国神通电脑机构用这种输入法制作的“明快中文打字机”,现在就静静放置在故居的卧室中,仿佛还能嘀嘀嗒嗒叙述出那段有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