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的阴霾天候伴随着不寻常的滂沱大雨,印象中总是蓝天碧海的东海岸,变得灰蒙蒙让人有点“郁卒”,但这种天候却有一群人,非但没有郁闷的权利,还会顶着大浪出海,越是恶劣的海象,越能展现这群“旗鱼镖手”的坚毅剽悍!
每当东北季风强劲吹拂的十月过后,随着黑潮洋流而来的白肉旗鱼就会靠近东海岸,身经百战的“旗鱼镖手”,兴奋地准备迎接那堪称海中游速最快的大鱼,对于这一年一度久候的相遇,充满期待。
黑潮洋流的流向从南往北,为东部海域带来丰沛的各类鱼种,然而,中秋过后的东北季风正好与洋流方向对冲,秋冬的东部海域经常是巨浪滔天,让渔民出海作业,倍增辛苦与危险。
即使现代渔捞技术精进,东部沿海,尤其在台东成功、花莲石梯坪一带海域的渔民,在旗鱼季来临时,依旧谨守着从日据时期便传袭下来的“镖刺”技法,也就是以人力举起长且重的“镖枪”,在大海中射向游速飞快的旗鱼,再以人力拖上渔船。
射于的镖枪尖端,有如希腊神话海神“波塞冬”(Poseidon)手持的三叉戟,据称重量达28公斤,之所以坚持用“镖刺”,原因在于刺到的旗鱼,血液不会凝结在体内形成腥味,做为上等生鱼片的鱼肉才会鲜美。
旗鱼喜爱在海水表层飙速,但在茫茫大海、恶劣天候下,要能看到它们的踪影、精准掌握它们瞬间浮出水面的时间,就需要过人的眼力、经验与技巧。因此,渔船上会有1位经验丰富的“看鱼手”,指引船长行进的方向;船首镖台上则立有“正镖手”、“副镖手”各1名,发挥合作无间的团队战力。
一旦发现鱼踪,正镖手先出手,若错失,副镖手才能出手,还得针对鱼首或鱼尾出镖,以免损及鱼体,白白糟蹋了最高档的白旗鱼,而支持镖手在颠簸震荡的渔船的,竟然只是两条用消防水管做成的“脚环”。
镖旗鱼相较于围捕行为,尤其是如捕捉黑鲔鱼,是一种台湾已经少见的“健康渔法”,也是难能可贵且别具特色的“渔业文化”,但也由于渔获量不大、工作辛苦且危险,面临后继无人、技法失传的危机。
【今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