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兰厝”三星黄宅以噶玛兰族的建筑元素为本。 图片来源:台湾《中国时报》
仰山会馆采“宜兰厝”斜屋顶造型。 图片来源:台湾《中国时报》
自然通风口让清爽的空气能直通室内。 图片来源:台湾《中国时报》
台湾人的家,应该长什么样子?杂乱无章的地景上,除了各种方盒子般的水泥建筑,能否塑造地方风格、适应风土的住屋?这是个摸索中的巨大疑问,而“宜兰厝”,就是试图回应的解答。
十一项准则 重视风土环境
1994年,游锡堃担任宜兰县长时,开始推动“宜兰厝”的概念。时任县府建设局都市计划课长、现任经建会参事的林旺根表示,宜兰原本有许多竹围、红砖灰瓦的三合院,近年却被一堆外型华丽却粗糙的水泥农舍取代,但这些未考虑风土的房子,并不符合实际居住需求,当时才开始推动宜兰厝。
现任宜兰县府教育处长陈登钦,当时则是建设局技术员,他认为,“宜兰厝”是一种“地方民居文化的反思及地貌改造运动,希望制定一套适合宜兰的标准建筑图说,让想盖房子的人都能依循”。后来,县府委托仰山文教基金会执行,并参考林盛丰、曾旭正和吴光庭等学者意见共同完成。
“宜兰厝”并无标准样板,但在民间参与、建筑师及学者讨论下,交集出的几项精神特色,包括斜屋顶、使用在地的朴素建材、重视风土环境…等11项准则,县府会补助合乎宜兰厝精神的建筑物,作为民间起造的原因。
建筑理念 本地化、往下看
当年推行“宜兰厝”时,林旺根刚好自己也要盖新厝,因此以身作则,委托建筑师黄声远设计具有宜兰厝元素的新家。他说,事实证明,“现在住起来很少开冷气,也比较不会漏雨”。黄声远则说,宜兰厝后来仍持续发酵,影响许多公共建筑,他有许多代表性作品,也都蕴含宜兰厝的理念。
曾起造第一代宜兰厝中“三星黄宅”的建筑师林志成认为,宜兰厝是一个本地化、往下看的运动;希望藉此平衡台湾近代往外看的商业化建筑,反制“凡尔赛宫”、“挪威森林”、“轻井泽”等不搭调的外来品味。
林志成2009年负责兴建的“仰山会馆”,也融入许多宜兰厝的精神,包括一楼入口处半室内空间与停车场结合,下雨时就可作为活动空间,外墙以宜兰的洗石子传统建材、斜屋顶适应宜兰的多雨天候;但他也表示,斜屋顶造成三楼会议空间的声音无法集中,必须以不规则的天花板来修正音场。
斜顶双墙 并非不变公式
仰山文教基金会第二届宜兰厝评选主席、淡江建筑系主任吴光庭表示,“宜兰厝”颠覆了房地产业者固定坪数、规格的刻板机制;不过他认为,宜兰厝虽然创造出一些原理原则,但并非一体适用的公式。让吴光庭感到遗憾的是,当初没有集合式住宅的案例,“造成外界误解宜兰厝推广独栋别墅或豪华农舍,反而误用了宜兰厝精神。”
宜兰厝至今15年,开启一种“居住空间与环境的反省意识”,双层墙隔热、重视自然通风及排水等精神,也间接带动民间房屋设计的环境思维;虽然招致“未考虑小坪数住居者”、“过分强调斜屋顶”、“无法带动建商参与”等诸多批评,宜兰厝显然不会是最终解答,但至少,却是想象“台湾人的家”的浪漫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