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农族 Bunun 亦译布嫩族。是台湾原住民族。人口总数次于阿美族、泰雅族及排湾族,系第四大原住民族。多分布于埔里以南的中央山地及知本主山以北的山区。

布农族因过著山田烧垦的游耕农业方式,散居各处,所以没有头目制度,而是由各家族族长一起主持部落事务。他们以血缘为基础,结合具有共同祖先者而成氏族团体,并依其血缘性之浓淡、结合性之强弱、共同性之多寡,而区分为小氏族、中氏族、大氏族。大氏族略等於一个社(番社),为外婚单位(同氏族之男女不能通婚)。布农族共分为6个社群:卡社群、郡社群、卓社群、丹社群、峦社群和兰社群。 与其他高山族一般崇尚自然,信仰祖灵;唯自西洋传教士进入山区宣教后,多已改信天主教、基督教新教等西洋宗教。有首祭、狩猎祭、成人祭及收获祭等祭典,由酋长任祭司,巫师则系女性专职。农产包括旱稻、水稻、粟、黍、甘藷、花生、蔬菜、水果等,亦从事简易手工艺(编细工、泥陶工)与机织布料。布农族还以八部合音闻名国际,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合音方式。
布农族 禁忌最多的族群
布农族的居住地海拔几乎都在1000米以上,是高山族中行动力最强、最适合高山环境与气候的一族,目前人口约4万。
布农族人彪悍、勇敢善战,视狩猎为所有男子的天职。男子成年后,必须要参加狩猎活动。狩猎方法有“武器猎”、“陷阱猎”以及用火烧山的“焚猎”三种,布农族人原始的武器包括弓箭、山刀等,清末起改用火枪狩猎,目前布农族仍拥有不少火枪。
布农族因居住地较为封闭,其山林生活的智慧、各种礼俗和祭仪等文化,在父传子、子传孙的口耳相传下,保存得相当完整,如生命礼仪,和生活有关的锄草祭、祈祷小米丰收祭、婴儿祭、打耳祭等祭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