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世界第一:三代伟人的英雄气概
实现伟大复兴,重新赢回世界第一,是中国的百年梦想。这个梦想,集中表现为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三个伟人的奋斗理想。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毛泽东是新中国的缔造者,邓小平是改革开放的设计者,三个伟人共同的战略特征在于:他们在中国的国家大目标上,都是“世界第一”主义者。
中国走向“世界第一”的含义是什么?首先,就是中国的经济总量要世界第一。在此基础上,实现中国综合国力的世界第一。中国在21世纪讲大国崛起,往哪里崛起?就是朝着世界第一的方向和目标崛起。
一、孙中山:中国要“在地球上占第一强国”
孙中山在“中国在地球上为一最贫弱之国”的时代,要求“诸君立志”,把中国建设成为“世界第一富强之国”,并且号召四万万人都要有这项志愿。伟大先驱的这种精神,使今天的中国人仍然感到震撼。
把中国建设成为“世界第一富强之国”
中国不仅要和英国、美国并驾齐驱,还要驾于它们之上,这是孙中山的伟大志向。孙中山在1894年于《上李鸿章书》中就提出了自己的改革纲领: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认为此四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四者既得,中国“必能驾欧洲而上之”。孙中山后来还多次讲到,实行三民主义,要建设一个驾于欧美之上的“世界第一富强之国”。
把中国建设成为“六至”、“四最”国家,是孙中山一生的奋斗目标。世界第一的中国,在孙中山的心目中是一个“四最”、“六至”国家。所谓“四最”国家,就是世界最强之国、富甲天下之国、政治最良之国、民众最快乐之国。所谓“六至”国家,就是:至大、至优、至进步、至庄严、至富强、至安乐。
使“地球上人类最光荣之伟绩,由中国人建树之”,这是孙中山强烈的使命感。孙中山还提出:主张和平,主张大同,使地球上人类最大之幸福,由中国人保障之;最光荣之伟绩,由中国人建树之,不止维持一族一国之利益,并维持全世界全人类之利益焉。
孙中山自从1895年首次发起广州起义失利亡命海外后,便环绕地球、周游列国,一面考察各国政治得失和国势强弱的道理,一面做革命运动。到武昌起义以前,他已七次周游世界,大约每两年环绕地球一周。孙中山在世时间为58年零8个月,其中有大约10年零1个月是旅居在欧美地区,他先后八次进入欧美。孙中山关于中国“必能为世界第一富强之国”的大目标,是建立在其丰富的世界阅历的基础之上的。
中华民族“是世界最优秀的民族”
孙中山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四最”民族。他在《三民主义》中说:“中华民族者,世界最古之民族,世界最大之民族,世界最文明之民族,也是世界最大同化力之民族。……推究我们的民族,自开始至今,至少必有五六千年。和世界的民族比较,我们还是最多最大的。代代相传,到了今天,还是世界最优秀的民族。”
孙中山还曾从中国学生在美国的学习成绩优秀于美国学生的智力优势说起,号召中国年轻一代要有学习美国的虚心和赶超美国的决心、雄心与信心。1923年12月21日,孙中山在广州岭南学生欢迎会的演说中说到:“中国人固有的聪明才智,在全美国之内,无论哪个学校内的哪一班学生,每学期成绩平均的分数,中国的学生都是比美国的学生还要更好些,这是美国人共同承认的。”孙中山用历史证明,中国是富强的时候多,贫弱的时候少;用民族的性格证明,中国人实在是比外国人优。
孙中山认为,作为世界最优秀民族一分子的中国人,一定要有驾于西洋人和东洋人之上的大志气。他说:“因为我们的土地广,人民多,中国人天生的聪明才力,比较西洋人、东洋人都要好得多。我们国家改造好了,中国强盛,还要驾乎他们之上。中国人所享的幸福,也当然在西洋人和东洋人之上。大家为国奋斗,造成世界上第一个好国家,才是大志气。希望大家从今天起,要立这种大志气。”
“采用开放主义”
中国走向“世界第一”的过程,是一个面向世界、学习世界的开放过程。必须走“开放兴国”、“开放赶超”之路。1912年10月23日,孙中山在安徽都督府欢迎会的演说中说:“要想实业发达,非用‘门户开放主义’不可。”孙中山在北京与袁大总统及各部总长协定的政策,就是开放政策。什么是开放政策?就是让外国人到中国办理工商等事。而且开放主义,中国古时就已实行。唐朝最盛时期,外国人遣派数万留学生到中国求学,如意大利、土耳其、波斯、日本等国。那时外国人到中国来,中国人不反对,是因为中国文明最盛时代,上下皆明白开放主义有利无弊。
孙中山还指出,日本国土地不过中国两省大,人民也不过中国两省多,40年以前,也是一个最小、最穷、最弱的国家,自明治维新以后,40年间,俨然称为列强。全球上能称为列强者,不过六七国,而日本俨然是六七国中的一国。日本采用的就是开放主义。中华民国土地比日本大二十倍,人民比日本也多二十倍,要照日本办法,也采用开放主义,不到三五年后,比日本要富强十倍。孙中山说:“凡是中国应兴事业,我们无资本,即借外国资本;我们无人才,即用外国人才;我们方法不好,即用外国方法。结果岂不比东西各国更加倍文明?”
“世界第一”不能复制,须“有创制之精神”
孙中山从“中华民国”的含义,强调了创新的意义。1916年7月15日,孙中山在解释了为什么不说中华共和国,而必须说中华民国。关于民字的意义,是孙中山研究十余年才得出的结果。孙中山认为,欧美之共和国,创建远在吾国之前,二十世纪之国民,当含有创制之精神,不当自谓能效法于十八、九世纪成法而引为自足。如是数年,必有一庄严灿烂之中华民国发现于东大陆,驾诸世界共和国之上。
孙中山还从中华民国“五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与西方国家“三权鼎立”的区别,说明中国政治体制的特色和优势。1916年8月18日,孙中山在演说中说:“现今世界各文明国,大都三权鼎立。其实三权鼎立,虽有利益,亦有许多弊害,故鄙人于十年前即主张五权分立。何谓五权分立?盖除立法、司法、行政外,加入弹劾、考试两种。这两种制度,在我国并非新法,古时已有此制,良法美意,实足为近世各国模范。”
从孙中山特色的三民主义,到此后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邓小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揭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创新兴国,特色兴国。从创新和特色的角度来说,“世界第一”也是“世界唯一”。当年的大英帝国是独特的,世界上只有一个英国;后来的美国是独特的,世界上只有一个美国;中国是独特的,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近代世界出现的世界第一国家,都是各具特色的国家,都是具有创造性的国家。它们既不是前一个世界第一的复制品,也不可能被后一个国家所复制,虽然它们都曾经学习过前人,虽然它们的经验也可以启发后人,但是世界第一国家无一例外都是创造大国,是特色大国,是不能被复制的。
“非兵力强盛不能立国”
1912年9月20日,孙中山在山西军界欢迎会的演说中提出:因二十世纪立国于地球上者,群雄争逐,未能至于大同时代,非兵力强盛不能立国。
1924年6月23日,孙中山在一次谈话中说:二千年前,中国甚强,不独雄踞东方,且威震欧洲。然中国既强,即以和平主义教训世界,彼教各国弥战,营和平生活,但当中国宣传此种教训,他国正在准备巨大陆军海军,遂成今日之结果。彼等见中国地大物博,为商业上之大好市场,而武备缺乏、文弱不振,遂划分其土地,各占一势力范围。孙中山从“群雄争逐”的国际关系和中国历史的教训,揭示了兵力强盛与立国安邦的关系。
为了把中国建设成为“世界上最强之国”,孙中山制定了气势恢弘的军事纲领,在今天看来,我们仍能感到一种强烈的震撼。孙中山在纲领中提出:“训练国防基本军事人才三千万计划,训练国防物质工程技术人才一千万计划。”1912年10月26日,孙中山在南昌军政学联合欢迎会的演说中说:今而后深望诸君发愤为雄,研究军学,使四万万同胞均有尚武之精神。当时的中国有4亿人口,孙中山的计划是训练4000万国防基本军事人才和国防物质工程技术人才,占总人口的1/10,这是政治家的军事气魄。
学习美国,超越美国
孙中山认为,学习美国,首先要学习美国的立国精神;赶超美国,必须要立国家和民族的大志向。
孙中山赞扬“美国为先进文明国”、“美国为世界第一共和国”,有许多值得中国学习的地方。他在倡导学习美国的同时,坚信中国能够超越美国,即使是在1923年12月底出现了美国六艘炮舰驶抵广州白鹅滩进行示威的事件,孙中山仍然勉励广州大学生要以美国的建国经验作为中国革命奋斗的模范,要确立超越美国的大志气。1923年12月21日,他在广州岭南学生欢迎会的演说中说:“诸君现在学美国的学问,考美国历史,美国之所以兴,是由于革命而来。美国当脱离英国的时候,人民只有四百万,土地只有十三省,完全为荒野之地。就人数说,不过中国现在的百分之一。中国现在有四万万人,土地有二十二行省,物产非常丰富。如果能步美国革命的后尘,美国用那样小的根本,尚能成今日的大功业。中国人多物富,将来的结果,当然比美国更好。”
孙中山认为,中国超越美国,具有多方面有利条件。在《建国方略》中他说道:“中国之土地在美国之上。而物产之丰、宝藏之富,实居世界之第一。至于人民之数则有四万万,亦为世界之第一。而人民之聪明才智自古无匹,承五千年之文化,为世界所未有,千百年前已曾为世界之雄矣。”
1919年10月10日,他在《中国实业如何能发展》中说:“我中国地大物博与美同,而吾国农产之富,矿质之丰,比之美国有过之无不及。劳力之人工,我即四倍于美国。我国所欠缺者,资本也、才能也。倘我能得此两要素,则我之实业发达,不特可与美国并驾,且当四倍于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