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前文所述,如果每日饮食遵循膳食金字塔摄入七大必需营养素,照理说营养和健康的问题就可以保证了。但事实却还是“人吃五谷杂粮,哪能不生病”,为什么呢?
有个朋友,她妈妈有老年性习惯性便秘。根据前面的“七种武器”,您应该大致可以判定,老太太体内有可能缺乏膳食纤维——她妈妈平时也对养生比较感兴趣,于是按照一些书上讲的,开始在家里大吃含膳食纤维的红薯、南瓜等食物。可是半年、一年过去了,她妈妈现在看到红薯、南瓜等都几乎想吐(实在吃腻了),她妈妈便秘的问题却没见好——不仅没好,便秘的问题反而更严重了。
有一次她无意间和我提及,并“引经据典”,说她们很信赖的某养生专家推崇红薯连皮一起吃,某畅销书作者说“气推动排便,红薯产气很多啊”,不是据说很有效吗,怎么她妈妈就不好呢?我首先告诉她,排便可不是“气”推动的,而是肠道蠕动推动的;便秘的人最怕肠道胀气,临床上,很多肠梗阻病人拍X片的诊断标准就是肠道内可见多个台阶状液气平面。再问,她妈妈平时喜欢喝冷饮还是热茶、运动多不多、冬天是否容易出汗等日常状况。她说,她妈妈比较胖一点,一年四季满面红光,不大爱运动,一动就出汗,冬天还常喜欢喝冷饮……
我笑,估计你们家老太太是热性体质,说不定她便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内热,所以大便干结。而吃南瓜、红薯之类,虽然补充了膳食纤维,但因为南瓜是热性食物,她越吃越火上加油,所以便秘的问题不仅没得到解决,反而更厉害了。
针对她妈妈的情况,我给了几点建议:第一,多吃富含膳食纤维但注意是凉性食材,如芹菜、莴苣、豆芽菜、茭白、竹笋等食材,一方面改善她的内热状况,一方面补充膳食纤维增加大便的量;第二,每天早晨起来喝一杯水,冬天温水夏天凉开水,最好加一点点食盐,这样一方面水能清肠润肠,另一方面盐咸能软坚,便于排便;第三,建议她妈妈适当多运动,这样促进肠道蠕动,有利排便……一个月之后,她说她妈妈要请我吃饭,老太太状况好多了。
这个例子,说明一个很重要的原则:辨证。
对于我们居家吃五谷杂粮和补充营养素,辨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食材要辨证地分类,一是对于我们每个人的体质情况要辨证地看。食材分寒热温凉四性,人分寒热体质。如果不懂辨证,就可能火上浇油或雪上加霜——上面那位便秘的老太太吃到见南瓜、红薯就想吐,膳食纤维可以说补得够多了,便秘反而加重,就是因为不讲辨证:只知道补膳食纤维,却没有分清楚“冷的膳食纤维”(芹菜、豆芽菜)和“热的膳食纤维”(南瓜)。
那么,何谓食物的四性和寒热体质呢?
食分四性
所有的人都有过的体验:炎炎夏日,喝冰水很爽;数九寒冬,一杯热水喝下去可以暖胃,也很爽。但是反过来,如果大热天喝冒着热气的开水,大冷天猛喝冰水呢?——水还是“七种武器”中的那个“水”,但因为冷热属性的不同,不仅仅是给人的感受不同,对身体的作用也大异。
所谓的“四性”,是指食物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属性,也称为四气。其中温与热、寒与凉具有共性,只不过冷热的程度不一样罢了。临床上,一般把具有温里散寒、助阳益火、活血通络、行气疏肝、芳香开窍等兴奋人体机能活动功能的药、食物定为温性、热性,把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表、平肝潜阳等降低人体病理性机能亢进的药、食物定为寒性、凉性。
这么分类有什么用处呢?主要是温热性药、食物能提升人的阳气,增强人体的机能活动;寒凉性药、食物能降低人的阳气,减弱人的机能活动。那么,我们在改善症状时就可以利用这些属性来“纠偏”——比如内热上火导致便秘,用凉性的芹菜、豆芽来纠偏。
我们在自家做食养和食疗时,食材的四性,尤其是温热之间、寒凉之间差别相对而言没那么讲究,所以在后面作了寒热两类列举(附录C)。此外,还有一种药性较平和,既不偏寒性,也不偏热性,在中医里面称“平性”。对于这一类,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食用时就不必顾忌吃多了是否会让人上火或体寒,只需大致权衡一下其所含的营养素是否足够或过量即可。
人分寒热
食物、药材分温热寒凉好理解,小孩子都知道冰棍越吃越冷,羊肉越吃越热。那么,人有没有“热人”和“冰人”之别?
的确,我们这里要说的是人的体质可以分热性和寒性。
这个说起来似乎比较玄乎,实则不然。很常见的情况:有些人到了冬天就四肢冰冷,甚至夏天都四肢冰冷,而有些人冬天还穿很少的衣服,稍微一动就浑身发热、挥汗如雨。产生这种差别的原因,很可能就是因为前者是寒性体质,后者是热性体质。再比如,同样的气温,吹了冷风之后,有人立马会出现头晕、打喷嚏等感冒症状,有人则没有什么特殊感觉,这也是个体体质差异。
表11帮助你分辩寒性与热性体质,读者朋友可以依照表格,根据自己的症状对号入座,和症状相符的越多,体质属性越明确。表11寒热体质鉴别表
症状类别热性体质中性体质寒性体质五官系统脸色红润、易脸红
爱说话
粗喉大嗓
易口渴、喜多饮
易口臭、口干
喜欢喝冰冷的饮品脸色正常、健康
说话语调、语速平和
语音声调中等
饮水量正常
口不臭、不干
冷热饮无特定喜好脸色苍白、暗淡
不爱说话
细声细气、有气无力
少口渴、喝水少
口淡、无气味
喜喝热饮呼吸系统呼吸气粗、喘促痰鸣适中呼吸怯弱、气短运动系统喜动
四肢偏温热
四肢温暖喜静
四肢寒凉、手脚冰凉神经系统全身感到发热不安
易心情烦躁
易头晕
注意力不易集中精神好
无烦躁、无疲劳
不易头晕
注意力可集中精神萎靡不振
常觉得疲劳
易头晕
自觉记忆力减退循环系统脉搏快又强脉搏强度、速度适中脉搏细微、无力泌尿生殖
系统大便燥结、易便秘
小便短赤、尿液赤黄
月经量多
月经色暗红尿液浅黄
排便正常
月经正常
月经色鲜红大便溏薄、易腹泻
小便清长或少、尿液白清
月经量正常或较少、月经色淡
对照上表,不难发现,基本上热性体质的特征是温热、新陈代谢率高、过度活跃,而寒性体质则恰恰相反。
要说明的是,绝对的寒性、热性体质很少,标准的中性体质也不多,大多数人都是中性偏寒,或者中性偏热。这样的体质虽无大疾病,但是为生病埋下了隐患,就如我们一再强调的——关键是不能偏得太多,不论往哪边偏得多了就病了。比如,热性体质者吃温热性食物韭菜、南瓜之类后,会比其他人容易上火,“肝火旺”;又如寒性体质者,吹一下冷风、淋一点雨,比其他人容易感冒,“肺气虚”。所以,仍然需要调整成理想的中性体质,起码也要往中间靠。本书附录C也专门列出了所有水果的四性五味,可以参照后对照自身体质来损有余、补不足地“对冲”。
体质也会变
需要特别提出的是,体质也不总是一成不变的,可能在不知不觉间悄悄地改变。因为身体内部的循环、五行相生相克的作用,我们人体的自稳态还是努力地将身体保持在一个平衡、健康、良好的状态。
实际上,体质会随着年龄、环境的变化,饮食习惯的偏好,是否有意注重个体保健、调养而改变。比如,在哈尔滨等北方城市生活多年后突然去广州等南方城市定居,或者平原地区的居民迁徙到高原山区生活,都会使血液循环等产生变化导致体质调整,这就是环境改变;再比如,夏天猛喝冰啤冷饮,拼命吃西瓜、水梨等消暑的水果,都会让体质渐渐变得虚寒,而出现许多虚寒体质的症状;再比如,换季的时节,可能因为饮食和气候的改变,出现“秋燥”,皮肤瘙痒、嘴角起泡或猛然冒出青春痘;或者当工作压力加大,连续加班熬夜导致口臭、便秘等,都是体质改变的征象。还有一个更极端一点但又常见的例子:“夫妻相”,所谓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夫妻共同生活久了,生活习性等等一样,最后导致连面相都比较像了,有了“夫妻相”,这也可以为我们的“体质变化说”提供佐证。
这些,也正好符合本书一再强调的“动态平衡”的观点。这也提醒我们做养生和保健,一定要灵活。去年大吃寒性食材养肝并不代表今年还行,也许得用热性食材暖胃了,食养、食疗也应因地制宜,因人因时而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