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歇夏与结夏

时间:2013-01-17 13:35   来源:中国台湾网

  歇夏与结夏

  夏至,是夏天的极致,将进入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

  据说夏至日是中国最早的节日之一。古代有歇夏的活动,不仅文武百官放假三天,以回避夏日酷暑;民间夏至前后也不得曝晒布匹及染布,不可以烧炭—此时野外草木正蓬勃生长,尤其染色用的蓝草尚未长成,伐木烧炭会破坏万物的生机。

  在漫长酷热的炎夏,佛教僧人也有着不同以往的修行生活。

  每年农历四月十五日这天,寺院会举行结夏仪式,展开为期三个月的安居生活,一直到七月十五日解夏为止,称为“结夏安居”。

  这是源自印度佛陀时代的规定:由于印度地处亚热带,气候闷热多雨,夏天雨季长达三个月,此时虫蚁繁殖迅速,草木生长繁茂,比丘若到处游行,容易误杀生命,也可能因河水暴涨、泛滥,漂失衣物,甚至引来居士讥嫌。

  佛陀因而制定比丘在此期间,不可外出托钵、游化,而须聚居一处,结夏共修。

  如此,比丘避免了游行乞食的困难,不受蛇类蚊虫的侵袭,以及踩伤虫蚁与草木新芽等;同时也借着这三个月期间安心修道,精进修行。

  在七月十五日解夏时,大众修学增进,身心更加清净,佛陀因而欢喜,这天也称为“佛欢喜日”。

  由于结夏紧跟在佛诞日之后,妆点“蓝毗尼园”的朵朵鲜花尚未完全凋谢,欢庆佛诞的气氛犹在寺里回荡,僧人们已准备进入下一个整肃身心的修学阶段了。

  僧团修行生活的节奏,是如此井然有序、明快顺畅,与大自然互相呼应,让初出家、首次结夏的我,印象深刻。

  人活在世上,不就该顺应天时来调整生活或修行形态吗?

  虽然现代修行人的生活环境已不同于古印度,交通发达也克服了许多不便,但同处于亚热带的台湾,夏日仍是台风频繁、降雨增多、蚊虫滋生的季节。在此安居期间,收摄身心、用功办道,并培养尊重自然的胸怀,以及爱惜万物、守护众生的慈心,自利利他,依然有着千古不移的重要性。

  长夏漫漫,暑日炎炎,歇夏或结夏,对一般人而言,是如此不可得。但我们不妨在此时间让自己的脚步稍微停歇,使内在身心和山河大地得以休养生息,不再一味地过度使用、开发。

  当我们学着和大自然和平相处、共同呼吸,或许生命会有更从容的时间、更宽广的空间,自在地悠游,身心获致清凉。

  夏日蝉鸣,如实知了

  盛夏的树林中,满林蝉儿鸣叫着“知了”、“知了”。

  蝉声如浪似潮、震耳欲聋!谁说“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那些不知藏身何处的万千蝉儿,此起彼落、忽轻忽重、既远又近的嘶吼,风卷残云般驱走鸟啼与虫鸣,连行走林间的脚步声也席卷殆尽。

  长久以来,我的内心就像一只鸣叫着“知了”的夏蝉,生怕生命陷于“不知”的困惑之中。我想拨开世间种种因缘的茫茫迷雾,理清人生诸多缠绕的千丝万缕。

  直到几年前,撰写《文殊菩萨小百科》,感觉和菩萨之间不可思议的感应,终于找到与自己相契的本尊—文殊菩萨。

  我日日念诵着《文殊礼赞》:“怙主大智,离二障云,如日清净极明朗,所有境界,如实知故,手托经箧在胸间。”心想,这不就是我想要的修行方向吗?

  要如实了知的是,一切境界虚妄如幻,不仅世间如幻、众生如幻,自己的身心亦如幻。所有的境界只是无常生灭的幻相,并非永恒实际。

  只因自己执取各种境界,而产生种种烦恼,若能如实了知,心就不再为外境的顺逆与否,而忽悲忽喜,飘荡不安。

  《圆觉经》中,佛陀告诉文殊菩萨:

  一切诸如来,从于本因地,皆以智慧觉,了达于无明,知彼如空花,即能免流转。

  众生之所以生死流转,是来自于最根本的无明烦恼所驱使,菩萨要以智慧觉知无明的本质,其实也如幻如化,不可执取。

  经中接着说:

  觉者如虚空,平等不动转,觉遍十方界,即得成佛道。

  一个真正的觉者,对任何所觉悟的境界皆平等不动转,不因对任何境界的了知,而产生分别的妄念。当菩萨能觉悟十方,即可圆成佛道。

  觉悟各种境界如幻的菩萨,并不因此而隔绝世间。相反的,他的悲心愈发深切,每当我念着《文殊礼赞》,心中充满感动:“三有狱中,所有众生,无明暗迷苦所逼,悲悯彼等,皆如独子,为说六十支音语。”菩萨更为解除众生的痛苦,而持智慧宝剑:“如雷大震,烦恼睡醒,业力铁链使解开。无明暗除,为令断尽一切苦芽持宝剑。”以智慧著称的文殊菩萨,是多么慈悲众生!……又是满山蝉鸣的夏日,我祈愿自己能永远朝觉知、慈悲的修行之路迈进—如实了知,又慈悲一切。

  佛法行囊

  《文殊礼赞》:又名《文殊智德赞》、《妙吉祥智德赞》等,是篇称颂文殊(妙吉祥)菩萨功德的赞文。此赞文从古印度那烂陀寺流传出来,流通至今,据说是由文殊菩萨亲自加持感应而成。

  《圆觉经》:全名《大方广圆觉经》、《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是大乘佛教重要经典。此经篇幅精简,文字优美,内容是佛陀为文殊等十二菩萨宣说如何透过种种方便,证悟圆觉自性。

编辑:刘莹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