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长庆带着军队去驻扎海防,袁世凯就成了驻朝鲜的这1500人的首领。袁世凯于是大力施展手段,对内结好于李鸿章,以求达到升迁的目的;对外则唆使朝鲜人分党,使事大党和独立党两派划分界限,互相倾轧。独立派的首领是金玉均、朴永孝等人,事大派的首领是闵泳翊( 按:闵氏的侄儿 )。袁世凯和闵泳翊订立了很多秘密的交易,闵泳翊便给袁世凯通风报信,凡是韩王的一举一动,无一遗漏。而朝鲜朝野才智杰出之人,均因受到清政府的压制而愤恨不已,朝鲜的人民也是备受清兵的凌辱,只有昏聩的韩王,依然犹豫不决。总之,朝鲜除去闵氏家族外,没有不愿意脱离清朝而独立的。清朝和法国的战争爆发后,法国的海军攻占了福州、台湾,清朝的形势岌岌可危,朝鲜想脱离清朝控制的趋势也愈加明显。袁世凯虽然通过施展诡计和阴谋,也只能刺探到韩王的秘密,哪里能阻止朝鲜人民的意愿呢?袁世凯眼看事情将要败露,于是密报李鸿章,现将其禀告的内容附录于下:
朝鲜君臣为日人播弄,执迷不悟。每向王前煽动,王亦深被其惑,欲离中国而独立。探其本原,由法人衅起,料中国兵力难分,不惟不能加兵朝鲜,更不能起衅俄人,欲乘此时机,接引强邻,称雄自主,不受制中国,亦不俯首他邦。此等意见,举国之有权势者,半皆如是,独闵泳翊等,意见稍歧。似此情形,窃虑三数月后,形迹必彰。朝鲜屏藩中国,实为门户关键,他族逼处,殊堪殷忧。该国王日事嬉游,不亲朝政,复见异思迁,朝令夕改,近来受人愚弄,似已深信不移。如不设法杜其鹜外之心,后患实非浅显。卑职谬膺重任,日思维系,不避艰险,竭力图维,初犹譬喻可悟。自中法兵端开后,人心渐歧,举动渐异,虽百计诱导,似格格难入。卑职日夕焦思,寝兴俱废,大局所关,不敢壅于宪听。近闻台、福两处告警,讹言四起,恐韩人不久必有鬼蜮之谋,益难设想;外署虽与日本不睦,而王之左右咸用其谋,不知伊于胡底也。
李鸿章得到袁世凯的禀报后,即刻转告清政府。明治十七年,也就是光绪十年( 1884 )的冬天,朝鲜京城开设了邮便局,准备借此机会大摆筵席进行庆祝。独立派的首领金玉均、朴永孝等,与自己的同党预定,准备趁机发动起义,并私下告知了日本的竹添公使。这天祝贺宴会刚刚开始,金玉均和朴永孝的党羽就聚众起义,杀死了事大派的首领,六大臣也同时被杀,朝鲜的京城一片大乱。韩王害怕起义波及自己,便向我日本国的竹添公使寻求庇护。日本公使应韩王的请求,率领保护使馆的两个中队入王宫进行守卫。袁世凯听到这个消息后,马上率兵袭击王宫,因为日本公使先到王宫,所以袁世凯给日本公使写了一封信。大意是说,他是应韩国民众的请求来保卫王宫的,约日本公使当面商量保护的方略。这封信刚送至王宫,日本公使还没来得及拆开信,袁世凯的军队就已经打响了第一枪。当时朝鲜的士兵守着宫门,日本的军队驻扎在王宫的内院,清兵入门时先是击毙了朝鲜士兵几十人,然后又与日军展开了交战。清军人数众多,敌众我寡,日本公使的处境非常危险。幸运的是朝鲜士兵曾携带一具轰雷入宫,日军知道清兵多是贪财之人,于是把计时器系在轰雷机上。袁军的士兵果然来抢这个东西,正好触动了机关,炸伤了多人,炸毁了数间房屋,袁军这才不敢继续前进。日本公使因此得以偷偷跑了出去。韩王被袁世凯押至清营,清军对朝鲜王宫大肆蹂躏,汉城大乱。在朝鲜居住的日本商人遇害者达到40多人。竹添公使逃到仁川,把情况报告给了政府,金玉均和朴永孝等人仅仅被免除一死。甲申之变,金玉均和朴永孝等人不过是为了铲除昏聩顽固误国的大臣,让朝鲜实现独立自强,一片忠心全是为国家谋生存。但袁世凯擅入王宫,大肆杀戮,难道不是制造了一场巨大的变乱吗?这就是袁世凯在朝鲜京城处理甲申变乱的大概情况。袁世凯做出如此暴行的原因是大有深意的。当袁世凯把韩王押至军营的时候,已经给李鸿章发了电报,他的用意实在令人可惊可畏,现将其报告给李鸿章的电文列举于下:
十八日晚,逆党金玉均、朴永孝等藉日本兵力戕杀大臣六人,汉城大乱,臣民纷纷来营禀报。据称日使竹添带兵入宫,国王吉凶莫测,乞求援救。卑职闻报,即派兵前往,并先致函日使,略云:应韩臣民之请,派兵保护王宫,劝其将兵队退出,以靖人心,勿受乱党之愚,激成大变,候其复答。
自辰至未,该使竟置不理,复饬营弁持名片往询,日兵竟开枪击毙我弁兵各一名。我兵甫入宫门,日兵即放排枪迎击,持战一时之久。幸我将士奋不顾身,拼命攻击,伤亡共十四人。日兵不支,由便门逃出,我军遂入宫搜拿余党,不料日人狠毒,预伏地雷,兵丁误触雷线,炸毙两人,毁殿屋九间。于宫侧庙内寻得韩王,惟乞救护,询问六大臣何罪被杀,推以不知,皆日使与金、朴诸人所为。王不敢居住宫内,乞为设法安置,遂议到营暂住。卑职一面派员访拿乱党,保护宫殿,弹压地方;一面严申军令,有敢擅动臣民一草一木者杀无赦。党首金玉均等闻已随日使逃窜,余党潜伏,人心惶惶。查此次变乱之原因,系竹添与金、朴等谋使韩王叛我以自立,因此六大臣平素皆恭顺于我,遂先杀之以决王意。
窃思数十年来,我国家糜饷劳师保全藩属,仁至义尽。该国王昏庸暗懦,暮楚朝秦,若不急早图之后患何堪设想。第思日本既能废琉球,我又何不可废朝鲜改为行省,许各国往来通商,各国必不与我为难。所与我争者日、俄耳。俄不过欲在太平洋得一不冻海口,可虚与饵之。我之海陆军尚可与日本抗衡,日苟与我起衅,尚左券可操。卑职居此日久,密迩东瀛,彼国虽褊小,上下一心,其图谋并吞高丽形迹已彰,若复数年羽毛丰满,则难图矣。且此次之变,日本擅自带兵入韩宫,戕杀大臣,其荒谬无礼亦公法所不容。时哉不可失,惟宪台裁之。
李鸿章收到袁世凯的电报后颇为高兴,于是和总理衙门秘密会商。当时清朝发电报周转过程比较多,电报在周转过程中内容被透露了出来,被日本在东京的新闻记者用重金购得,并在报纸上给予了揭露。日本于是召开临时内阁会议研究此事,为可能发生的一切做好了准备。清政府因此派吴大澂和续燕甫二人为钦差查办大臣,带着两艘战舰驶往朝鲜,想将朝鲜改为行省。不料,日本政府已派井上馨为全权大使,带兵1000余人直捣朝鲜京城,与朝鲜政府谈判,征收赔款。事情平息之后,吴、续二人才到达朝鲜,见日本已与朝鲜达成了协议,又打探到日本还有几千名士兵准备渡海到朝鲜,加之看到报纸上报导的都是袁世凯和李鸿章的来往书信,知道改行省的事情已经泄露。清政府于是秘密授意吴、续二人,让他们表面上假装查办变乱发生的原因,以此来结束这场战局。日本政府认为清政府改行省的举动虽然停止了,但是袁世凯长时间驻扎在朝鲜仍是一大隐患,于是,派伊藤博文为全权大使,西乡从道为副使赶赴清廷,希望清朝和日本两国都撤出驻军,并请清朝查办擅杀日本人民的士兵,以此来维持东亚和平的局面。
明治十八年,也就是光绪十一年( 1885 ),日本的全权大使与李鸿章、吴大澂在天津会面并进行谈判。李鸿章和吴大澂认为日本的竹添公使不应带兵进入王宫,擅杀朝鲜大臣。日本两个全权大使说:“袁世凯不应先开枪,不应纵兵滥杀我国的商民。”李鸿章和吴大澂非常袒护袁世凯,日清双方互相辩论,谁也不屈服,谈判即将破裂。等到( 按:四月 )十八日,清朝忽然变换了计策,答应日本的要求,双方缔结了撤兵的条约。这就是所谓的《 天津条约 》。条约内注明日清双方撤出驻朝的军队,将来朝鲜若有重大事件,日清两国或一国若要派兵应先互相照会。条约缔结之后,从表面上看,日清两国关系已经融洽,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因为清政府原是想用袁世凯的计谋来占领朝鲜,现在不仅不能遂愿,反倒受到了日本的牵制。而对于日本来说,清政府有谋取朝鲜的想法,加重了日本唇亡齿寒的忧虑,所以日本国的君臣上下,自此更加提防清朝。日清两国在交往上的种种抵触情绪,再加上朝鲜藩属的问题未能解决,两国以后的厌恶感也因此而产生。
总而言之,袁世凯当日的阴谋实在是令人可惊可畏!假使清政府和李鸿章能果断机敏,出师朝鲜,那么就会令日军措手不及。即使日军当时奋勇作战,以当时日本海陆军的力量,鹿死谁手还是个未知数。袁世凯确实是有彪悍的外交手腕!假使当时清政府胜利,日军失败,那么我们日本一定会全力恢复,意图东山再起,而清政府则会因战胜而骄傲自满,兵备日益松弛,清朝之后遭遇的失败,估计比甲午战争更为惨重。假设当时清政府失败,日本胜利,那么只不过是将甲午战争往前移了十一年而已,酣睡的清朝也可以早一点醒来。
《 天津条约 》签订后,日清两国的兵力在当年的七八月间陆续撤离,袁世凯也随军营回到了清朝。袁世凯在收拾行装准备撤离期间,和朝鲜的事大派,如金允植、金炳始等人都结为莫逆之交。以袁世凯的精明和狡猾,知道清朝当时的大局,若想在国内立功实为困难,所以想立功还是要到国外,所以虽然袁世凯回到了清朝,但是心还是留在了朝鲜。袁世凯回国后,一方面和李鸿章的亲信交好,让他们经常在李鸿章面前提及自己的聪明才智,另一方面将朝鲜的事情向李鸿章陈述,今摘录其中几条重要的资料于下:
一、韩王昏聩糊涂,最易受人煽惑,又复见异思迁,我国家不派明正大员驻彼监督,久必为日俄所愚,叛我独立。
二、韩之臣民多数皆主独立自主,欲脱我范围,今驻兵全撤,独立派之范围必日见膨胀。
三、我国家现派驻韩之陈树棠,其名为办理商务委员,东西各国皆有特派公使。以委员对于代表国家之公使,名分相去甚远,遇有外交进退皆难,且久为各国公使所鄙。虽上国对于属邦,不能同于各国简派驻使,亦当酌派位分稍尊之员,增其权限。且我国家在朝鲜应办之事,实不止于商务,今仅定名为商务委员,是自缩其权力,可否仿照元朝故事,派大臣监国。
四、大院君智谋才略实胜其子数倍,颇为其国人所尊敬,且深明大义。光绪八年不得已而掳归,兹宜晓以大义,赦其回归,使其父子同心协力,于其国计颇有裨益。
李鸿章颇为赏识袁世凯以上意见,加上李鸿章手下的亲信又经常说起袁世凯的才略,李鸿章于是将袁世凯的陈述加上自己的意见禀告给了清政府。清政府主政之人没有加以辨别,遂嘱咐李鸿章自行解决。李鸿章认为清政府既然不反对,于是就将袁两次在朝鲜的功绩、袁世凯的条陈以及大院君赦免回国对清朝有益等想法都上报了朝廷。朝廷赏赐袁世凯以知府用并加三品衔,所有关于赦免放回李昰应的一切事宜,让李鸿章与总理衙门妥善商议。李鸿章得到清廷的旨意后,与总理衙门会商,决定派遣袁世凯为护送员,赦免大院君回国并向袁世凯密授机宜。袁世凯告诉大院君:“你今天之所以能回国,都是因为我在李中堂面前力保,你可千万不要辜负了中堂的恩惠和我的心意啊。”袁世凯还要求大院君发誓,回国后,应让韩王永远臣服清朝,并给朝鲜施加了种种约束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