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自当上练兵大臣之后,终于明白在清朝政界只有靠金钱才能办成事的道理,既然已入了仕途,就要按着这个方法来,于是广泛结交朋友,只要是当时政界有大权有名声的,袁世凯都和他们相交好。
第一节 甲午有片飘零的云
袁世凯在日清战争之后,随着军队的解散,他整日徘徊在京津之间,无所事事。恰逢李鸿章商议《 马关条约 》回国,李鸿章的书记官就开始编写李鸿章和伊藤博文、陆奥宗光之间的谈话,清朝的报纸也报道了很多李鸿章的日记。清朝朝野上下,看到日本伊藤博文与李鸿章的对话,都认为袁世凯是个人才,于是袁世凯三个字也就为人们所熟知。想网罗人才者都想一睹其人。袁世凯知道自己名声在外,也希望有所建树。清朝在战争中刚失败的时候,有两三个老臣想为国家寻求贤能,就在两宫面前保荐袁世凯的才略,不久袁世凯就被召见,皇帝详询了时事,袁世凯的对答也切中肯綮。袁世凯自负地认为自己此次必定得到皇帝的重用,就连旁观的人也觉得袁世凯此次必定会被皇帝特别赏赐。不料在召见之后,清廷只把他安排到军务处。袁世凯大失所望,于是天天奔走于王公贵族之间,但是仍没有起到效果,时间久了,军事结束了,军务处也就不能存在了,哪里还有什么差事呢?袁世凯心灰意冷,加上几个月来奔走应酬,经济极为艰难,负债累累。当时西洋人和清朝人做生意的时间还不太长,因为言语不通、情形不熟,所以雇佣了很多清朝人做经理。经营洋行的人又必须和官场的人很熟才能把生意做好。凡是充当西洋人洋行经理的人,清朝人都称他们为买办。清朝所需要的武器装备和军械都仰仗外国人,因为清朝没有能力制造这些装备和军械,即便现在也是这样。充当买办的人,常常居中收利,有暴富到数百万的人,袁世凯因为仕途得不到升迁,就寄希望于求富,他非常羡慕买办这个行业。恰巧有个西洋人打算在天津开设关于武器装备的洋行,打算聘用熟悉官场的人担任买办。因为当时清朝战争刚刚失败,海军战舰、陆军的军备器械都必须依赖于洋人,外国人认为这是个有利可图的大好时机,所以争先恐后,竞相开设洋行来招揽客人。袁世凯想来应聘买办,无奈需要交保证金数万元,当时他两手空空,所以也只能无可奈何。
袁世凯之前在前敌营务处时,和奉天的举人王英楷是莫逆之交。王英楷本是个富人,他是清朝人中最开化的人,在和袁世凯畅谈时事的时候,两人情投意合。袁世凯现在贫穷潦倒,于是将自己想做买办的志向写信告诉了王英楷,请求得到他的帮助。王英楷收到袁世凯的信后,就拿着钱到天津和袁世凯会晤。王英楷责怪袁世凯说:“你怎么这么没有志向呢?”袁世凯说:“欧洲某国的国务大臣退位后,就以有过从事工商业的社会经历为荣,你为什么责怪我没有志向呢?”王英楷说:“你说的国务大臣是谋划自己国家的经济,有独立性质,而买办则是被外国人所雇用。你又不懂西语,况且买办的手段就是在官场奔走,蝇营狗苟,这都不是你所能做的。你的威名远播中外,我国的军队刚刚失败,正是朝廷觉醒的时候,你不考虑着趁此时机一展宏才大略,却想着去做这种奴隶做的事情,不是没有志向又是什么呢?”袁世凯说:“就凭我这微小的名声,虽然曾经也官居要职,但现在朝廷不用我,我又能如何呢?”王英楷说:“在这个时候,即使有经天纬地的才华,仅仅用言语来说说,怎么能成事呢?如果你用金钱,想必就能成功。”袁世凯说:“可是我两手空空怎么办呢?”王英楷说:“如果你觉得我出的主意可以采用的话,我就帮你成就伟业。”袁世凯说:“我唯命是从。”王英楷得知袁世凯的随从中有个姓赵的河间人,和大宦官李莲英是亲戚,王英楷就给了这个人一些钱,并告诉他自己的用意,然后让他到京都去替袁世凯结交李莲英。李莲英知道袁世凯本来就得到过众位大臣保荐,是一个难得的人才,皇帝对这些也都非常清楚,所以就做了个顺水人情,满口答应了。李莲英嘱咐这个姓赵的人告诉袁世凯,只要静静地等候时机就可以了。自此以后,宫廷中的动静、大臣的奏对,李莲英都随时密报给了袁世凯。几个月后,遇上了清朝两宫命令筹集军饷训练新兵。袁世凯得到这个消息后,就秘密派人告诉李莲英:“关于军队的事情,我是最熟悉的了,您何不为我考虑考虑呢?”李莲英趁机说服了西太后,西太后在召见大臣时就问,袁世凯是否懂得军事,打算命令袁世凯和聂士成各训练三十营的精锐部队,众大臣都表示赞同。朝廷于是下诏命令袁世凯督练新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