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通往“双桥书屋”

时间:2012-11-04 22:24   来源:中国台湾网

  通往“双桥书屋”

  1987年7月6日晚,我走到北京宣武门外达智桥,那是老北京的一道风景,我停了下来,转了弯,然后奔吴晓铃先生的寓中去了。他住的平房院落显得破落,院子大门已斑驳。屋里没开灯,墙壁很黑,桌上是老式电话。

  吴晓铃先生赤着上身,只穿短裤,在吃西瓜,见我来,也不穿上衣,对我礼貌地说,抱歉!又指着西瓜对我说,请用。显得十分洒脱,当时屋里还有他的女儿。

  听我说我学美学却在报社工作,他说,用非所学。

  电视里正播放抗战文艺晚会,他说:“为什么不播抗日歌舞,如《放下你的鞭子》?我那时刚从北大毕业,就七七事变了,印象很深。”他指着他的女儿说,现在他们都不知道了,隔得太远了。

  他说:“我不喜欢看徐良唱的《血染的风采》。”

  我说明约稿之意,他说:“我不轻诺,我今年写不了文章,也写不了字。明年再说,我马上去欧美。”

  我注视着墙上李苦禅题写的“双桥书屋”,他对我说,李苦老写完这个,就死了,他没有注意收集书画。

  墙上有胡絜青画的桃,张正宇画的猫,魏隐儒画的花鸟。还有一幅猫,我不甚了了,就问他。先生说:“这是印度大使夫人画的,她向孙菊生学画猫。这是她送我的,不行。张正宇画得好,这张是他送我女儿的。”

  先生又说:“我就看不懂这些红学家吹捧电视剧《红楼梦》。红学中矛盾很多,我不愿加入,我不搞红学。《我的父亲梅兰芳》,还有《郑振铎文集》等,听说书市上一二折出售,简直不像话。所以改革开放后,我的书,一律不让重印,免得也让二折处理。”

  这是一次生动的旅行,我出来后,夜格外的鲜活。我在回家的路上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时候一本书都卖一二折了,这是什么世道,比纸还便宜,估计今后那些靠文字吃饭的人可有苦受的了。我捻一捻这无所不在的空气,感觉它有些僵硬。

编辑:刘莹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