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无酒不成席。现在,许多宴席都是以饮酒作为主题,所以有的就直接被称为“酒会”、“酒席”、“酒宴”。在日常生活中,饮酒已经成为深受人们喜爱、表达情感和喜庆的重要方式。尤其是在追求物质享受、重视饮食美味的当代社会,酒的地位更是不断攀升。过去街上只有小酒馆,现在到处都是大酒店、酒吧等,还有专门销售酒类的经销店、专卖店。
中国是酒的故乡,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酒和酒类文化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酒作为一种特殊的食品,已融入人们的精神生活之中。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独特的地位。
中国是酒的王国。中国生产的酒,色泽纷呈,品种繁多,产量丰富,堪称世界之冠。
中国是酒客的乐土。无论天南地北,不分男女老少,酿酒、饮酒的习俗历经数千年而不衰。
在许多场合,酒都是作为一个文化符号,一种文化消费,用来表示一种礼仪,一种气氛,一种情趣,一种心境。饮酒赋诗,就是酒文化的最常见的表现方式,也是酒与文化结合交融的生动体现。
人们都知道喝酒好,酒对身体有益,特别是现在还有各种各样的药酒不断上市。究竟喝酒对身体有什么益处?怎样喝酒才能喝出健康?如何喝酒才能帮助祛病呢?
适量饮酒,则酒为佳品
要说喝酒的益处,还要从酒的性味说起。中医认为:酒味苦、甘、辛,性(气)大热,有毒。具有通行血脉、健脾益胃、祛风除湿、滋润皮肤、提神解忧的功能。
关于酒的代谢过程,《黄帝内经》中有不少相关的论述,如:“酒者,水谷之精,熟谷之液也。”“酒者,熟谷之液也,其气悍以滑,故后谷而入,先谷而液出焉。”
酒性大热,气味辛甘,具有升散、容易走窜的特点,所以酒在体内的消化吸收比较快速,代谢过程也要比谷物快得多,常常是后谷物而入,却先谷物而出,一般会通过汗液或尿液而排出体外。
当酒从口中进入胃后,所化生出来的营养物质——精气,首先由胃脾布散到肝、心、肺及血脉之中,快速地布散于全身各部位组织器官。但酒是属于“有毒”的饮品,并且具有促进经脉气血运行加速的作用,所以酒在代谢过程中,会加重肝脏解毒功能和肾脏排泄功能的负担,同时还会加重心脏负荷而使心率加快,还会刺激脑神经而令人出现精神亢奋等表现。
如果在喝酒过程中出现恶心、呕吐、头晕、神志恍惚、思维混乱、胡言乱语,甚至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心烦意乱、四肢逆冷等表现,这就是酒精中毒的反应,需要及时到医院救治。如果中毒严重,会危及生命。无论是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是在临床实际工作中,都有过不少关于饮酒过量而损害健康甚至导致失去生命的报道实例。因此,饮酒一定要量力而行,因人而异,适可而止。
过去中国人饮用的酒多是五谷酿造成的米酒(白酒、黄酒),还有果酒(葡萄酒)等。
现代研究证明,米酒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葡萄糖、氨基酸、矿物质元素等营养成分。米酒既是人们喜爱的营养佳品,又是中国烹饪不可缺少的调味品,还是中医临床常用的调剂品。作为药剂使用的,多是米酒。
适当少量饮酒,或者在治疗疾病的方药中配以酒剂,对人体并不会造成中毒反应,反而会通经活络,温养内脏,滋润肌肤,提高药效等,有利无弊。
现代研究认为,适量饮酒有如下几种好处。
预防心血管疾病。酒能够使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减弱血小板的凝集,从而能减少血栓形成,对患轻微高血压及血液循环不良的患者来说,适量饮酒是有好处的。尤其是适量饮用葡萄酒,还能提升体内对人体有利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对人体有害的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故可防止冠心病发作。
抗氧化及预防慢性病。红葡萄酒属于无氧发酵,其中所含的多元酚对预防人体慢性疾病,如胃炎、风湿、脑卒中及糖尿病等最有意义。
防癌。陆续已有国外研究证明酒类具防癌的效用,如红葡萄酒中所含的藜芦醇可杀死乳癌细胞;日本也有研究报告指出,谷物酿酒会产生类似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活性的物质,使癌细胞减少。
帮助消化。酒中所含的有机酸可诱发食欲,所含的酒精能够消毒,少量饮用可帮助食物消化。
安定神经。少量酒精是催眠性的镇静剂,来自法国的精神医学研究指出,酒类对老年人的精神安定具有一定的效果。
过度饮酒,则酒为毒药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人所饮用的酒类品种愈加繁多,包括白酒、啤酒、黄酒、果酒、洋酒等。在聚餐的时候,有些人经常是先喝一点洋酒,再喝一些国产的白酒或果酒,之后,再大量饮入啤酒。这样一来,非常容易造成饮酒过量,很少有不喝多的。
那么,过度饮酒会造成哪些危害呢?除了一次饮酒过量所造成的即刻性影响(俗称为酒醉)之外,长期不断地大量饮酒会造成多种严重的慢性疾病。酒的毒性,主要与酒精(乙醇)含量有关。酒精是中枢神经的抑制剂,过量摄入就会引起中毒(酒醉)。人对酒精的耐受量有所不同,因而中毒量也各有差异。一般情况下,成人饮50度白酒80~100毫升时即可引起中毒,1次饮酒超过400~500毫升以上时,就会有致命的危险。
现代研究认为,酒对人体的危害如下。
死亡:酒精会抑制大脑的呼吸中枢,造成呼吸停止。另外,还会导致血糖下降,也可能有致命的危险。
心脏损害:大量饮酒的人会心跳加速,加重心脏负荷,使心脏肌肉组织变得衰弱,并且损伤心肌而发生心肌病。
肝脏伤害:长期大量饮酒,几乎无可避免地会导致肝硬化,致使肝脏丧失对来自消化道的营养物质加以处理的能力,当然也无法再处理摄入人体的药物,肝脏的解毒能力下降或丧失,出现腹胀、腹水、黄疸(皮肤及眼白发黄)等症状。
胃损伤:一次大量饮酒会使人出现急性胃炎的不适症状,连续大量摄入酒精,会导致更严重的慢性胃炎,甚至引起胃溃疡出血而危及生命。
皮肤损害:酒精是血管扩张剂,可使身体表面血管扩张,使人的面部潮红,使身体组织过分散热,损失能量,这会造成人的体温过低而出现全身冰冷。严重的可造成神经系统伤害,引起周边神经病变。
对大脑的影响:少量酒精具有镇静作用,摄入较多酒精对记忆力、注意力、判断力,及情绪反应都有严重伤害。饮酒太多会造成口齿不清,视线模糊,失去平衡力。有报告显示部分慢性酒瘾者的大脑皮质有萎缩现象,也有部分病人有智力衰退的迹象。
对生殖机能的影响:酒精会使男性出现阳痿,对于妊娠期的妇女,即使是少量的酒精,也会使未出生的婴儿发生身体缺陷的危险性增高。酒精在胎儿体内代谢和排泄速率较慢,对发育中的胎儿会造成伤害。
《黄帝内经》中把嗜酒无度叫做“以酒为浆”,就是指把酒品当作饮料一样的豪饮,来形容嗜酒过度。
如果嗜酒过度,不仅会损害脾胃和肾,也是导致人体早衰的重要原因。饮酒过量,首先会伤害脾胃,导致脾胃虚弱,使气血化生不足,身体虚弱,人体抗病能力低下,可引发多种疾病。其次,酒能使人兴奋,产生冲动或失去理智而扰乱人的心智。如果在醉酒之后,出现酒后乱性,恣意乱行房事,就会造成肾精损伤。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是人体精气所藏之处,主骨生髓,人的体能与智能都由肾所主,与肾精密切相关。如果肾精不足,人的体力和智能就会低下,出现精神疲惫、记忆力减退、脱发、早生白发、腰膝酸软、性功能低下等早衰现象。
据《本草纲目》中记载,长期饮酒能够伤神损寿,使人筋骨软弱无力,还能引发下利脓血便等疾病。如果醉酒后受风,就容易引发白(紫)癜风病。醉酒后洗冷水浴,容易导致痛痹(关节疼痛为主症的病)发生。如果酒和乳品一起饮用,会使人体的气机涩滞不畅,出现胸闷、胸痛、胸中憋气、多叹息等。如果同牛肉一起食用,可导致体内生寄生虫。酒后坐卧在温热的地方,再吃许多猪肉,会患严重的风病,可能引发中风。酒后吃芥末及辛辣食物,会使人的筋骨弛缓无力。酒后饮茶,易伤肾脏,时间长了会导致腰及腿脚有沉重下坠感,容易引发痰饮水肿、消渴、肢体拘挛疼痛等病证。一切有毒的药物,遇酒会加重其毒性,变得难以去除。咸味可以解酒,葛花、赤豆花、绿豆粉都可以解酒。
现在,人们在饮酒后都很在意如何解酒。其实,饮酒过量就等同于饮毒,当饮酒后身体出现不适的症状或酒醉之时,已经是酒精中毒的表现了,中医将这称为“酒酲”(因饮酒过多而导致的疾病),应当及时诊治,以减轻酒毒对身体的损害。据科学研究证明,在喝酒前、中、后不同时段,酒精在人体中的变化是不同的。所以酒精在不同阶段对人体脏器的危害,也有所不同。解酒应该针对身体在酒前、酒中、酒后的不同变化,根据临床表现对症下药,这样才更具有针对性,效果才更显著。及时解酒,有利于解除酒精对身体的伤害。
历代的中医养生学家都主张清淡饮食,远离酒色,就是为了避免酒后乱性、酗酒伤身等损害健康的情况发生。
据2008年1月《中国饮酒人群健康状况调查报告》公布的结果显示,中国人的饮酒健康问题不容乐观,目前我国年均约有11万人死于酒精中毒,且这一令人触目惊心的数据还在不断上涨。
有一位刚过50岁的男患者,肝硬化晚期,生命已经朝不保夕。他说:“除了那次因出现大呕血住院的8天时间里没有喝酒外,我是从来没离开过酒。”这种宁可喝死也不能不喝酒的“大无畏”气势,真令人感到悲哀和无奈!
饮酒健康的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需要全民动员,从改变酒民的饮酒习惯做起,倡导“健康、适量、文明”的饮酒方式,将健康饮酒的科普知识传递到千家万户,告诉每一个酒民。让人树立起健康饮酒的意识,真正实现饮——健康酒。
